食品科学与工程毕业论文怎么写?
发酵豆粕的实质是“用发酵技术处理大宗原料----豆粕”,受规模和原料成本所限,小规模,不稳定的生产方式是不合理的,必须以工业化水平进行生产。工业的技术前提,是“检测-分析-反馈体系”的建立和健全。目前发酵豆粕工艺对于检测体系是缺失的。本实验在实验中,首先建立了完整的发酵豆粕的“检测-分析-反馈体系”,然后进行工艺开发,并对所建立的“检测-分析-反馈体系”进行了合理性证明。首先明确液体深层发酵工艺过程参数选取的三个原则:1,精度。2,即时性。3,多重平行。为建立固体发酵工艺的“检测-分析-反馈体系”,进行生理参数的选取和检测,在借鉴液体深层发酵工艺以建立检测体系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物料的物理性质。由于固体发酵物料不是均匀的,这就要求取样不能任意选取,而应该在最能代表大部分或绝大部分物料的点,选取不止一个的点进行检测,然后去掉离群值,平均其余的检测点以尽可能得到散布较小的,有连贯性的数据。按照发酵行业检测的习惯,所有生理参数检测都是在较稀的水溶液中进行。工业化检测的经验显示,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定量检测,比固体条件下的检测要精确地多。依照这个惯例,固体发酵工艺过程参数也应该选用与液体深层发酵类似的过程生理参数。按照发酵参数选取的原则,参照液体发酵,已经初步确定固体发酵工艺的生理参数,但是,要建立完整的数据处理方法,也即工业化前提的“检测-分析-反馈体系”,必须要证明曲线的合理性,解决曲线的真实度和连续性,曲线才能认为是可以分析的。本文在理论上论证参数的合理性和方法的正确性的可能性。并且,用实验验证检测方法,进行实证。另外,本文明确提出了发酵风险成本的概念。事实上,发酵风险成本概念的提出,以及本文在全成本核算中,提出发酵工艺的相对合理性指标,就可以建立在成本上量化的评价被开发工艺的合理性和先进性的评价体系,直接在数字上比较工艺优劣,回避开工艺选择过程因为标准模糊而进入两难的境地。本实验在建立的“检测-分析-反馈体系”上,应用对发酵风险成本的计算和对发酵工艺相对合理性指标的比较上,在尊重“发酵豆粕的本质是豆粕原料的微生物处理”的观念下,得到了具有工业级意义的,可以放大的,稳定的成本合理的发酵豆粕工艺。
[1] 赵艳,章亭洲. 发酵豆粕替代75%秘鲁鱼粉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J]. 饲料与畜牧. 2010(06)
[2] 严鹤松,夏俊松,梁运祥. 黑曲霉发酵豆粕的研究[J]. 饲料工业. 2009(13)
[3] 晓陆. 2009年5月全国饲料生产形势分析[J]. 饲料广角. 2009(12)
[4] 曹允. 2007年美国饲料与畜牧市场概况(1)[J]. 饲料广角. 2009(12)
[5] 李建. 发酵豆粕研究进展[J].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09(06)
[6] 陈济琛,陈名洪,蔡海松,林新坚. 芽孢菌固态发酵降解豆粕工艺研究[J]. 大豆科学. 2008(05)
[7] 蒋国华. 粗饲料降解剂发酵豆粕喂猪技术[J]. 农村新技术. 2008(16)
[8] 钟耀华,王晓利,汪天虹. 丝状真菌高效表达异源蛋白研究进展[J]. 生物工程学报. 2008(04)
[9] 苏移山,王圣钧,王鹏,祁庆生. N-糖酰胺酶F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及其脱糖基化作用研究[J]. 生物工程学报. 2005(06)
[10] 邵伟,熊泽,何晓文. 发酵大豆多肽及其功能研究[J]. 中国酿造. 2005(06)
食品加工 论文
食品冷藏的原理及技术要点
冷藏又称低温贮藏,是指在0℃或略高于食品冰点的低温环境条件下,对食品进行贮藏的方法。冷藏是通过抑制微生物及酶类的活动和降低食品基质中的活性,来防止食品腐败变质,保持食品的新鲜度和营养价值。冷藏是目前效果较好、价格较低、保鲜时间校长、最普遍采用的食品贮藏方法。
一、食品的冷藏原理
食品的腐败变质,主要是由于微生物的生物活动和食品中的酶所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所造成。动物性食品,如禽、畜、鱼等在贮藏时很容易被细菌污染,细菌并很快繁殖,从而造成食品的腐败。但是微生物的繁殖和酶活性的发挥,都需要适当的温度和水分条件;环境不适宜,微生物就会停止繁殖甚至死亡,酶也会丧失催化能力,甚至被破坏。把动物性食品放在低温条件下就可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和酶对食品的作用,可以贮藏较长时间而不会腐败变质。
对于植物性食品,腐败的原因是呼吸作用。水果、蔬菜在采摘后虽然不能继续生长,但它们仍是一个有机体,仍然有生命,有呼吸作用。低温能够减弱果蔬食品的呼吸作用,延长它们的贮藏期限。但温度不能过低,否则会引起植物性食品的生理病害,甚至冻死。因此植物性食品冷藏温度应该选择接近其冰点但又不致使植物发生冻死现象为宜。
二、冷藏库的建造要求
1、隔热层的隔热性能要好。隔热层的隔热性能越好,耗冷量越小,所引起的库温波动也就越小,从而有利于贮藏物的质量保持,延长贮藏时间,减少贮藏物的干缩损耗,同时可以节省制冷设备的投资和运转费用。
2、注意隔热层外侧的防潮。冷库围护结构两侧的温度不一致,易形成水蒸气分压差,伴随热量的传递,库外的水蒸气就会向库内渗透,故应设置防潮隔气层。常见的防潮方法有3种:沥青防潮、塑料薄膜防潮及使用金属夹心板兼作防潮层。
3、安装良好的抽气系统。食品在冷库内贮藏一定时间后易积累二氧化碳、乙烯等气体物质,故需安装良好的抽气系统,以便经常换入新鲜空气,以利于食品的贮藏保鲜。
4、选择合适的制冷系统。冷库是通过人工制冷的方法来获取冷量的。目前常用液体气化制冷法或蒸气制冷法。蒸气制冷法可分为压缩式、吸收式、喷射式3种制冷方式,其中以压缩式最为广泛。压缩式制冷机主要由压缩机、冷凝器、调节阀和蒸发器4部分组成,它是一个闭合循环系统。
三、冷藏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预冷。预冷是食品在长途运输或冷藏前预先进行的一种冷却方法,其要求是将待贮食品快速降至规定温度。它是维护被运输食品的品质和延长贮藏寿命的重要措施。预冷通常在冷库和预冷间进行。常用的预冷方法有自然空气冷却、通风冷却、真空冷却及冷水冷却。经预冷处理后的食品应迅速置入低温环境中贮藏。
2、温度允许的变化范围与贮藏期限。冷藏库中的温度并不可能恒定在某一温度值上,因制冷机性能、库容大小和内外温差等因素会使库温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一般而言,食品以贮藏温度较低,且变化范围越小越好。这样有利于食品保鲜,防止损耗及低温生理病害。
3、温度的控制。不同的食品具有不同的最适冷藏温度。冷库温度和入库后食品的温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入库时食品的温度与库温的差别、制冷机的效能与库容、库内空气流通情况、堆码方式,食品品种及成熟度等。入库时应合理堆码,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库温;出库前需采用逐步升温方法,以免因内外温差大,而造成食物表面凝结水珠。
4、湿度的控制。冷库常因蒸发器大量吸热而不断地在其上结附冰霜,又不断地将冰霜融化流走,致使库内湿度常低于食品贮藏对湿度的要求。可以采用增大蒸发器面积、减少结霜,安装喷雾设备或自动喷湿器来调节冷库内湿度。另外,当因货物出入频繁,使库内相对湿度增大时,可安装吸湿器吸湿,并加强冷库管理,严格控制货物和人员的频繁出入。
食品加工的新技术有哪些
压膨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微胶囊技术、超临界流体技术、电磁波技术、欧姆加热技术、脉冲电场技术、高压加工技术、脉冲光技术、超声波技术、废水处理技术、现代生物技术、
求食品科学与工程相关论文。
LZ你好;希望以下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涉及到食品加工,食品品质安全,食品检测等等方面。 (一)食品加工 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食品工业生产中所用的加工方法、过程和装置,她是食品生产工艺和设备的设计基础,涉及化学、物理、农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化学工程、生化工程、机械工程、人体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环境治理与工程等各门学科。它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肉制品加工、乳制品加工、饮料加工、果蔬加工等等,加工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原料的品质和维持原料的品质,如课堂上提到的营养品质,感官品质。 (二)食品品质安全 由于最近频频发生的食品危害的重大事件,如2005年因为食物中添加含有致癌物质苏丹红色素,由此引发中国对肯德基等食品的苏丹红一号追杀令,2008年的三鹿奶粉导致婴儿肾结石事件等弄得人心惶惶。因此食品安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食品科学与工程这个专业也增加了食品安全的相关内容,学习食品的一些专业知识,更加贴近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食品检测 说到食品品质安全,不能不提的就是食品安全问题日趋严重,食品检测就扮演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我看来,食品检测与食品专业密切相关,它包括各种食品基本营养成分测定,它的存在与否关系到人们切身的安全,专业针对性较强的毕业后具备食品检验员资格,可以到食品企业或政府机关的相关检测部门就业,比如现场质检人员或化验员等,就业前景相当乐观,前来介绍经验的师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本人当初并不了解食品安全与检测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的具体分别,而且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包括了食品安全与检测专业的。再经本专业的师姐的经验,她是在佛山西樵检测站工作的介绍,所以本人认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安全与检测没有多大的界限。 (四)食品专业与市场营销 在佛科院,经过食品教研组的仔细研究,市场营销作为一项新的内容增加到食品专业里,自然有它独到的优势。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社会对食品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食品就业的竞争也越来越大,如果我们仅仅只懂得一些专业的技术而对营销方面了解甚少,这样的话,我们也将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危机,毕竟食品的市场很大,懂得如何将它销得更好更有品质也是一门很高的学问。而且,我们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增加了食品安全内容,开创了专业实践课程,还复合了经济管理专业内容,优势显而易见。因为如师兄所说,技术与市场营销有这千丝万缕的关系。当你了解,懂得更多的专业技术,做起市场营销来也更加得心应手,而只懂得市场营销,对专业技术没多大了解的话,做起市场营销来很大机会只碰得一鼻子灰。 (5)食品的发展趋势 食品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专业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借鉴基因技术的发展成果,研制出营养更加丰富、味道更加鲜美、保质期更科学的食品。比如,科学家正在试图把鱼的基因和西红柿的基因结合,培养一种更富营养的新品种。 但食品专业的学生就业的定位不一定就是只涉及食品制造方面,董华强教授在课上介绍过,可以银行里工作。为什么呢?因为一些客户是食品行业领域的,而银行工作人员是食品专业的,双方谈起业务来,总会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还有科研,国际贸易等等方面的工作,我们食品专业的学生也是有立足之地的,前来介绍经验的方师兄就在一家外企,做市场营销的工作。 食品科学虽为一门年轻的技术学科,但是它在现代社会早已成为经济发展、文明程度提高的主要标志。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在2003年才正式开设这门学科,算是很新的一门专业,但在佛科院食品系各级领导的带领下,它逐渐完善并开始走向成熟,培养出一批批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由此可见,它实力非凡! 要使食品专业发扬光大,为其配备更充足的弹药,身为食品专业的学生,定当给自己一个4年的大学成长规划。毕竟本科四年时间看来很长,但如果用来学习专业知识,锻炼好自身的能力,是十分的短时间的。所以我们要把握好四年宝贵的时间。对四年宝贵的时间作出合理的展望与安排,之后用坚持不懈的毅力把安排变为行动,把理想变成事实,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不然最后碌碌无为,对不起的不单单是自己,还对不起我们的食品专业。 这时我个人的规划 第一年, 尽早熟识本学校、本专业、大学的学习方法。多做实验,多跟老师沟通,还可从中学习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技巧,方法;修好公共课程,力保不掉科。思考该留下还是该转专业。 第二年,想定了专业,努力读好该专业:加强为人处世的能力、学习能力;培养实践能力。 第三年,认真学习专业知识,锻炼实践能力。期间要想清楚考研或是就业和创业。 第四年,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把三年学到的应用到实践中。 经过一个月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对本食品系的了解,与董教授、伍班主任的交流,使我对我的前途充满希望,对食品专业更加充满热情。希望在今后的四年大学生活中,能够更好地与更高一层的老师、教授、领导沟通学习,学会做人,能在思想上成熟,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接受到更加高等的教育,将来能看的更远;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与锻炼。
记得采纳啊
食品添加剂与乳品加工方面的论文
添加剂在食品领域立下的功劳可不能因几个“害群之马”被统统抹煞。食品添加剂可以起到提高食品质量和营养价值,改善食品感观性质,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藏期,便于食品加工和提高原料利用率等作用。
例如,我们家家户户用的酱油,为了防止夏天发霉,必须添加防腐剂苯甲酸钠。大家熟知的名牌饮料可乐等,为了防止变质也添加了防腐剂苯甲酸钠;为了在常温下保存水果 和蔬菜,可以采用含仲丁胺的气雾保存,或用有防腐功能的保鲜涂膜保存;肉肠为了保证其保质期,必须添加防腐剂山梨酸钾及异维生素C等抗氧剂……有些添加剂还已经被保健食品和药物采用。例如着色剂红曲、甜味剂甘草甜和木糖醇,均被列入了2002年的药物名单。
防腐剂是食品添加剂中的一种,不添加防腐剂,食品会很快霉变,腐烂。花生等食品中产生的黄曲霉,肉类中产生的芽孢杆菌毒性都很大,不使用防腐剂,就更容易对人体造成危害。我国目前允许使用的防腐剂有苯甲酸、山梨酸、乳酸
链球菌素、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钾、钠等13种。苯甲酸和山梨酸在饮料中常用。
苯甲酸进入人体后,在生物转化过程中,形成葡萄糖苷酸,并全部从尿中排出体外,不在人体内蓄积。苯甲酸是已知防腐剂中比较安全的一种。山梨酸是一种不饱和
脂肪酸,在体内可以直接参与脂肪代谢,最后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因此几乎没有毒性,是各国普遍使用的一种较安全的防腐剂。
市场上的一些食品的外包装上注明“本产品不含有任何食品添加剂”的字样其实都不够真实。事实上,所有食品都含有食品添加剂,不含有食品添加剂是做不到的,也是不真实的。某些厂家之所以这样标识,主要是迎合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一些误解,是一种误导消费的行为。
我国实施乳品加工业发展战略的重点领域是针对制约我国乳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与设备,依据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科技攻关,争取在以下技术和设备上取得突破,推动我国乳品加工业的科技进步。
1.乳品加工的关键技术
(1)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因其具有对环境污染小、能量消耗低、无需使用添加剂、避免产品的热破坏,而且过滤的同时将物料浓缩或分离等优点,使得它在乳品加工中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发达国家膜分离技术在乳品加工中的应用主要有:①反渗析技术在浓缩乳清中的应用;②纳米过滤技术在乳清的脱盐和浓缩、循环加工用水、循环碱性和酸性清洗液、浓缩和提纯糖液、蛋白水解液和发酵液中的应用;③超滤技术在蛋白质浓缩、分离和提纯的应用;④微生物过滤技术在除去微生物、孢子、病毒和抗体中的应用;⑤电膜过滤在选择性分离和提纯带电成分(如生物活性蛋白质、多肽和其他分子量大小相近但带电不同的小分子量成分)、水解液处理、恢复乳铁蛋白等中的应用。
我国膜分离技术经过30年的发展,在膜的基础理论、应用装置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有些大型乳品企业已经将膜技术用于原料乳中,以除去乳中的微生物、孢子和病毒等,也有将膜技术用于生产乳清蛋白,但是我国对于膜技术在乳中蛋白质的浓缩、标准化方面,以及膜的装置、材料、组件上还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
(2)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现代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生化工程等。国内外近年来将生物技术在乳品中的应用主要有利用基因工技术改造菌种微生物、利用工程菌生产特殊的酶系、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免疫乳等几个方面。
(3)冷杀菌技术冷杀菌技术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种杀菌技术。由于杀菌过程中食品温度并不升高或升高很低,既有利于保持食品中功能成分的生理活性,又有利于保持其色、香、味及其营养成分。
目前,高压加工技术、高压脉冲电场杀菌、超声波灭菌、抗微生物酶杀菌、微波杀菌技术、磁力杀菌、感应电子杀菌、辐射杀菌、脉冲强光杀菌、紫外线杀菌、臭氧杀菌、电阻杀菌在乳品工业得到不同程度的研究和应用。
现阶段,我国的杀菌技术主要集中在热杀菌上,巴氏杀菌和超高温杀菌技术是我国乳品加工业上采用的主要杀菌技术,其他杀菌技术在我国进行了一些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实验室阶段,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将其应用在生产领域。
(4)检测技术乳品工业的发展,要求有效的检测技术对乳制品进行检测,尤其是针对乳中含量甚微、但影响大的活性物质或毒素的检测。在国外,超声波技术、生物传感器、免疫学技术和高效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已被应用于检测及在线检测
我国乳制品在线检测还刚刚起步,虽然引进了一些国外生产设备,国内也在研究开发,但还没有很好地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相对而言检测水平比较低。
(5)流变学分析技术流变学分析技术因为能使技术人员对每一生产环节对产品造成的影响和设备的运转情况进行全程了解和控制,而成为乳品科研的重要手段和提高乳品生产技术水平的关键措施。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才刚刚起步。
(6)冷冻干燥技术它能有效地防止热敏感物质的氧化变质,防止产品表面硬化,增强复水性,最大限度地保持食品的原有品质。免疫乳及其制品应采用此种加工技术。
在我国,主要应用在发酵剂的冻干保存上,现在有部分免疫乳采用冷冻干燥技术进行生产。
2.乳制品加工关键设备
(1)乳品浓缩设备在乳粉生产中,发达国家广泛采用多效蒸发器进行牛乳的浓缩,而在我国仅仅采用单效和双效的蒸发器。在液体奶的生产中,发达国家和浓缩设备也比我国先进,如先进的闪蒸没备,在我国仅有几家大型乳品企业采用这种设备。因此,改造我国老企业的蒸发设备势在必行,这样不仅可以大大节约能源,降低成本,而且对提高产品质量也有重要的作用。
(2)均质机均质机在乳制品中的应用,使脂肪球破碎,不仅可以改善和提高乳品的品质,而且可以延长乳品的货架期。在我国均质机虽然被广泛使用,但设备稳定性与国外的还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在我国还没有小型均质机应用于原料乳的检测。
(3)无菌生产线乳品生产的高温短时杀菌和超高温瞬时杀菌方式和设备,在我国大量采用,但基本上引进的都是生产线。虽然有些企业研究开发无菌生产设备,但质量和性能与国外产品的差距悬殊,而且没有无菌成套生产设备的研发。
(4)检测设备原料奶的自动验质、检测仪器与专用奶制品在线检测设备的研究和开发,在我国刚刚起步。现有的快速检测设备多数是从国外进口,价格高,数量少,目前我国原料奶细菌总数的快速检测设备不足10套。原料奶自动验质中的脂肪测定设备与国外比较,还存在不足,所以采用的较少,多数企业还都在采用传统经典的检测方法。
(5)乳粉生产设备我国乳粉生产用的国产化设备较多,但其二次干燥设备和速溶喷雾设备,与国际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影响产品的速溶性能,今后应作为研发的重点。
(6)小型奶酪加工设备奶酪的生产是我国未来乳品发展的重点之一,由于目前我国干酪生产很少,还没有国产的干酪生产设备。因此,加快干酪生产设备的研发对引进国外设备与技术的消化利用,开发具有我国自主产权的先进设备意义重大
关于食品技术的论文啊~~急啊~高分~
食品包装材料卫生安全性研究概况
杨 阳,甘平胜,胡国媛,胡毅志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510080)
【综述】
[摘要] 食品包装材料与食品卫生安全有密切的关系,食品包装必须保证被包装食品的卫生安全,才能成为放心食品。
因为只有合格的原材料、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和容器才能生产出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食品。从食品卫生检验工作者的
角度,谈谈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安全,以帮助人们关注食品卫生安全.提高消费者的鉴别能力。
[关键词] 食品包装材料;国家卫生标准;安全性评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的安全和卫
生问题,而食品包装材料作为保证食品安全卫生的重要手段
得到了更广泛的重视。从对餐饮具、食品包装的抽查结果看,
我们发现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安全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基于食品包装与健康安全密切相关,并且存在问题较多较重,
对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 食品包装材料的种类和卫生标准
1.1 食品包装材料的种类
目前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以及用于制造
食品用工具、设备的有(1)塑料制品一热塑性塑料、热固性塑
料等系列化产品、塑料添加剂;(2)橡胶制品一天然橡胶、合成
橡胶、橡胶助剂等系列化产品;前3种有机物所用的助剂必须
符合GB~85一l994《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助剂使用卫生标
准》的要求;(3)食品容器内壁涂料一常温成膜涂料、高温固化
成膜等系列化涂料及助剂;(4)陶瓷器、搪瓷食具;(5)铝制品、
不锈钢食具容器、铁质食具容器、玻璃食具容器;(6)食品包装
用纸等系列化产品;(7)复合包装袋一复合薄膜、复合薄膜袋
等系列化产品。
1.2 食品包装材料的主要卫生指标
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指标主要包括:蒸发残渣(乙酸、乙
醇、正己烷)、高锰酸钾消耗量、重金属、残留毒素等。在食品
容器、包装材料的卫生标准中,均以各种液体来浸泡,然后测
定这些液体的有关成分的迁移量。溶剂的选择以食品容器、
包装材料接触食品的种类而定,按照不同物理状态下,一般用
化学物质,如蒸馏水(代表中性食品)、4% 乙(醋)酸(代表酸
性食品)、8% ~60% 乙醇(代表含有酒精的食品)、正己烷(代
表油脂食品);浸泡后的蒸馏水溶剂中的高锰酸钾消耗量或叫
做耗氧量(代表向食品中迁移的总有机物质及不溶性物质的
量);脱色试验;其他根据易造成食品污染的砷、氟、重金属
(铅、镉、锑、锗、钴、铬、锌)、有机物单体残留物、裂解物(氯乙
烯、苯乙烯、酚类、丁腈胶、甲醛)、助剂、老化物等有害元素的
测定。蒸发残渣代表向食品中迁移的总可溶性及不溶性物质
的量,它反映食品包装袋在使用过程中接触到液体时折出残
渣、重金属、荧光性物质、残留毒素的可能性。如果用这样的
食品包装承装食品,食品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人们食用
后毒素就会进人人体,长期沉积在内脏器官,引起慢性中毒。
特别是人体中过量的重金属会减弱人体免疫功能.损伤神经、
造血和生殖系统,尤其是对处于成长期的儿童和青少年的身
体和智力发育产生阻碍减缓甚至不可逆转的毒副作用。
1.3 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标准
在卫生标准上,分原材料和制品这两个方面。在原材料方
面的卫生标准,有GB9691《食品用聚乙烯树脂的卫生标准》、
GB96~(食品用聚苯乙烯树脂的卫生标准》和GB9693{食品用
聚丙烯树脂的卫生标准》。在这3个树脂标准中.聚乙烯和聚
丙烯用量最大,聚苯乙烯用量最少,而且会越来越少。另外,国
外除了这3个树脂标准外,还有聚酯(PET)、尼龙(PA)等其他
树脂的卫生标准。在这些原材料的卫生标准中,有重金属含量、
蒸发残渣、高锰酸钾消耗量、脱色指标等规定,而国外的指标中,
还有醛含量,镉、砷、汞等重金属含量,酚和胺含量等规定。
在成型品方面的卫生标准,有GB%87{食品包装用聚乙
烯成型品卫生标准》、GB9688{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成型品卫生
标准》、GB9689《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和
G~683{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前面3个成型品卫生标
准项目中,有蒸发残渣、高锰酸钾消耗量、重金属含量的具体
指标,而第四个《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中,又增加了二氨
基甲苯含量不得大于0.004 m L的指标。这是因为在食品
包装材料中,胶粘剂中的微量有害健康的物质,也会影响整个
体系的卫生性能,而且其中的二氨基甲苯是一种致癌物质,必
须严格控制。对成型品还要有相应的卫生标准,其目的就是
防止乱用和滥用添加剂,就是要更好地保障直接包装和接触
食品的材料具有高度的卫生安全性能。
除了上述的卫生标准项目和指标外,我国的复合包装材
料标准中,还有一项残留溶剂不得大于10 m kg的规定,例
如GBIO0(~ 和GB10005,最近还增加了其中甲苯的残留量不
得大于3 m kg的内容。这是因近年来大家对包装材料的异
味和潜在毒性要求越来越严格有关,所以,除了限定它的残留
量之外,随之而来的就发展了水性油墨和胶粘剂、醇溶性的油
墨和胶粘剂以及无溶剂胶粘剂等新产品,目的是想保障复合
材料具有更高的纯净、卫生和安全性能。为了控制食品容器
和包装材料的卫生安全,我国又制定了GB9685{食品容器、包
装材料用助剂使用卫生标准》,在这个助剂的卫生标准中,规
定了添加剂、溶剂、胶粘剂等17个大类、58种具体物质的名称
和最高使用量,类似于FDA2l CFR175.105和日本接着剂
“自主规定”,列出可以用在食品包装领域中的辅助材料名称
清单及其最高用量,除此以外就不准使用。
1.4 食品包装材料中不得使用的有毒有害物质
我国规定不得使用酚醛树脂用于制作食具、容器、生产管
道、输送带等直接接触食品的包装材料;氯丁胶一般不得用于
制作食品用橡胶制品,氧化铅、六甲四胺、芳胺类、ot一巯基咪
唑啉、ot一巯醇基苯并噻唑(促进剂M)、二硫化二甲并噻唑(促
进剂DM)、乙苯一B一萘胺(防老剂J)、对苯二胺类、苯乙烯代
苯酚、防老剂124等不得在食品用橡胶制品中使用;我国规定
在食品工业中使用的橡胶制品的着色剂应是氧化铁、钛白粉。
因此在外观上规定用红、白两种色泽的橡胶为食品工业用,强
调黑色的橡胶制品为非食品工业用;容器内壁涂料不得使用
极毒或高毒的助剂。陶瓷器、搪瓷食具、金属、玻璃食具容器
原料不得使用有害金属,金属食具原料混有铅、镉等有害金属
或其他化学毒物,国内曾发生用镀锌铁皮容器制作饮料,饮后
发生食品中毒,国家规定白铁皮不准用于食品机械部分,食品
工业中应用的大部分为黑铁皮;在高档玻璃器皿中如高脚酒
杯往往添加铅化合物,这是玻璃器皿中较突出的卫生问题;不
得使用废旧回收纸作为制纸原料,因为废旧回收纸虽然经过
脱色只是将油墨颜料脱去,而铅、镉、多氯联苯等仍可留在纸
浆中;在食品包装用纸中严禁使用荧光增白剂,使用食品包装
级石蜡,注意玻璃纸软化剂问题,应符合GB11680—89(食品
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要求;复合薄膜食品包装袋采用聚氨酯
型粘合剂,带来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在食品蒸煮时,会迁移
至食品中并水解生成具有致癌性的2,4一二氨基甲苯(TDA),
应符合GB9683—1988(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食品中的微
生物超标有的也是由于不合格的包装材料、容器引起的,尤其是
质量不卫生安全的纸包装用品、皮革、天然橡胶、木材等材料容
易造成食品尤其是液体食品发生霉菌(真菌)污染问题。
2 国外对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安全管理方式
欧美发达国家食品包装安全管理各具特色,但也有一些
共同点:
2.1 科学立法
首先,立法、执法、司法机构要权利分开,以确保立法决策
的科学性、透明性和公众参与性。美联邦和各州(法国是各
省)法律的基础是严格的、灵活的、科学的,联邦和各州法律都
规定,食品生产和包装行业有按法律义务生产安全食品的法
定责任。联邦政府、各州以及地方政府在用法律管理食品和
食品加工时,承担着互为补充、内部独立的职责。
2.2 执法公正
宪法赋予执法、立法、司法各自的职责,执法、立法、司法
机构在国家食品安全体系中均承担责任。作为立法机构的国
会,要制定并颁布法令,确保食品安全;国会还授权执法分支
机构贯彻这些法令,这些执法分支机构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
法规来贯彻法令。当实施法规和方针引起争端时,司法机关
要做出公正的裁决。在美国,法律、法令及总统执行令形成了
一个完整体系,以确保对公众公开、透明。
2.3 五大原则
一般地说,食品包装安全体系遵循以下5大指导原则建
立:食品安全方面的法规决策以科学为基础;政府具有公正执
法的职责;只有安全健康的食品才能进入市场销售;制造商、
配送商、进口商及其他人要遵守以上原则,否则承担法律责
任;法律法规制定过程透明并向公众开放。
2.4 国际合作
在美国、法国的食品包装安全体系中,将国际合作和以科
学为基础的安全预防与风险分析作为国家食品安全方针和决
策的重要基础。这是长期以来美国、法国执行的食品安全方
针。在合作方面,一方面通过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如与世界食
品法典委员会CAC、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等合作,解决技术问题、紧急问题、食品安全事件等;另一
方面通过政府机构内专家的合作及向其他科学家的咨询或合
作,为法规制定者提供技术和科学方面的推荐方案;强调食品
病原菌的早期预警体系;授权制定法规的机构根据技术发展、
知识更新和保护消费者的需要修改法规和指南。
为了食品安全体系法令的有效实施,确保食品包装安全
具有很高的公众信任度,欧美发达国家都建立了相应的管理
机构,如法国国家认证委员会、国家标签鉴定委员会CNLC、卫
生部、农业部、国家特产研究院;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FDA)、美国食品安全和检验局(FSIS)、动植物健康检验局
(APHIS)、环境保护署(EPA)等机构组织,承担了保护消费者
安全、健康的首要职责。
3 加强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管理的措施
3.1 加快食品包装的卫生标准与安全法规的修改制定工作
欧美发达国家是世界上制定食品包装安全法规的先驱,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建成了完善的食品包装安全管理体系。
我国食品包装材料也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卫生标准,如《中华
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食品用塑料制品及原材料管理办
法》、《食品用橡胶制品卫生管理方法》、《陶瓷食具容器卫生管
理办法》、《搪瓷食具容器卫生管理办法》等。由于一些食品包
装的卫生标准是上个世纪制定的,检测项目相对较少,对于许
多新产品由于缺乏相应的食品标准、相应的检测指标要求以
及相应的检测方法标准,使一些食品包装材料(包括基本材
料、黏合剂、油墨)中隐含的有害成分得不到控制。依据传统
工艺制造出来的食品包装物里面都会有添加剂成分,如抗氧
化剂、苯、甲苯等有害物质的溶剂,虽然其中绝大多数都在制
造过程中挥发出去,但少量溶剂会残留在复合膜之间,随着时
间的推移,从膜表面渗透入食品,使之变质、变味、增加了食品
的不安全因素。在复合包装材料中,除了树脂、助剂外,还有
十分广泛使用的油墨和胶粘剂,目前还没有它单独的卫生标
准,也没有全国统一的产品标准,只有各个生产企业的《企业
标准》,这需要引起我们重视并及时做好相关研究工作。
3.2 加强食品包装材料包括其原材料的检验监督工作
加强对食品包装的检验监督。检验监督工作要做到关口
前移,防止不合格的食品流人市场,危害社会。保证食品的安
全质量,给广大消费者一个卫生、安全、环保、方便、美观的食
品包装。
[参考文献]
[1]袁振华.食品包装材料中化学物向食品迁移和安全评估[J].浙
江预防医学,1999,(11):29—31.
[2]和东芹.浅析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性影响[J].邯郸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04,17(1):41—44.
[3]GB9685—1994.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助剂使用卫生标准[S].
[4]宋杰辰,朱强,于晓英,等.纸制食品容器与包装材料卫生标准的
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1999,15(8):48—5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