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简易驼峰和机械化驼峰
驼峰——货车快速编解设备
驼峰是编组站的主要特征,它是地面上修筑的犹如骆驼峰背形状的小山丘,设计成适当的坡度,上面铺设铁路,利用车辆的重力和驼峰的坡度所产生的位能辅以机车推力来解体列车的一种调车设备,是编组站解体车列的一种主要方法。在进行驼峰调车作业时,先由调车机将车列推向驼峰,当最前面的车组(或车辆)接近峰顶时,提开车钩,这时就可以利用车辆自身的重力,顺坡自动溜放到编组场的预定线路上,从而可以大大提高调车作业的效率。驼蜂一般设在调车场头部,适合于车列的解体作业。
驼峰根据设备条件的不同,可分为简易驼峰、非机械化驼峰、机械化驼峰、半自动化驼峰和自动化驼峰。
驼峰的范围是指峰前到达场(在不设峰前到达场时为牵出线)与调车场之间的一部分线段,包括推送部分、溜放部分和峰顶平台等。
推送部分——是指经驼峰解体的车列其第一钩车位于峰顶时车列全长所在的线路范围。设置这一部分的目的是为了使车辆得到必要的位能,并使车钩压紧,便于摘钩。
溜放部分——由峰顶至编组场头部各股道警冲标后100米(机械化驼峰)或50米(非机械化驼峰或简易驼峰)处的线路范围。这个长度叫做驼峰计算长度,计算长度的末端叫做驼峰的计算停车点。因为调车线的警冲标不在同一横向位置上,所以每一调车线各有一个计算停车点。该点只是计算的根据,在现场并无任何标志。
峰顶平台——推送部分与溜放部分的连接处设有的一段平坦地段。
为了强化铁路编组站,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实现驼峰自动化。驼峰调车作业的自动化,主要包括:车辆溜放速度的自动调节和自动控制;车辆溜放进路的自动选排和自动控制;驼峰机车推送速度的自动调节和自动控制;摘解风管和提钩作业的自动化等。
上述几项内容中最主要的和最关键的是车辆溜放速度的自动控制,它是驼峰自动化的核心内容。车列在驼峰编组站进行解体作业时,为了保证安全和作业的要求,必须在一定地点设置调速工具,根据需要对车辆的溜行速度实行调节,使之符合运营要求。
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特别是电子学、自动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飞跃发展,为实现车辆溜放速度的自动调节和自动控制这一目标创造了条件。
中国古建筑术语——“驼峰”是什么意思?
驼峰:梁上垫木,用之承托上面的梁头,其状如驼峰。
古建筑术语例子:
1、丁头栱:位于梁下的半截栱。原由串枋出头部分作成,后成为梁头下的装饰。
2、八架椽:宋代房屋进深以椽数呼之,八架椽即八椽之深。清代则以檩数称呼,“九檩”即宋之八架椽。
3、九脊屋顶:即歇山顶。用于殿阁则称九脊殿,用于亭榭、厅堂则称厦两头造。
4、九踩斗栱:清式斗栱按出挑数称呼。里外出一跳称为三踩斗栱,出两跳称为五踩斗栱,
出三跳称为七踩斗栱,出四跳称为九踩斗栱。 牌坊斗栱最多可多至十一踩。
驼峰航线由来,贡献?是什么谁知道
摘录的,引自:
http://baike.baidu.com/view/86275.htm
驼峰航线
1941年,日军空袭珍珠港后,一路指向太平洋,一路指向东南亚。进攻东南亚的日军由泰国北上,于1942年5月击退中国远征军,攻陷缅甸以及中国云南怒江以西地区,切断了中国最后一条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
滇缅公路被切断后,中国曾试图开辟西北陆路国际交通线,将美英援华物资经波斯湾运到苏联中亚阿拉木图,再经新疆运到中国内地,因种种原因,无法实现。于是,开辟经印度到中国的空中国际运输线就成了惟一的选择。
驼峰航线从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汀江等地起,至中国昆明约800公里,沿线穿过中缅印三国,要飞越喜马拉雅山南麓及缅北的茫茫原始森林。驼峰飞行开始于1942年滇缅公路被日军截断之后,中美双方共同又开辟了驼峰航线。驼峰飞行一直持续到1945年8月日寇投降,抗战胜利。
1943年3月,驼峰航线开通16个月后,美军将驼峰飞行的指挥权正式交给飞虎队司令长官陈纳德。从此以后,驼峰飞行与飞虎队同在陈纳德的指挥下,两者逐渐融为一体。
飞虎队是空军战斗部队,主要担负着与日本空军作战的任务。驼峰飞行则是担负空中运输任务,所拥有的主要是运输机。飞虎队组成人员,完全由美国空军人员组成。飞虎队活动范围非常广,除了中印缅战场外,还远及广州、香港、越南、乃至日本等广大地区。驼峰飞行的航空人员,除了美国空军之外,还有中国航空人员。
驼峰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艰险的航线。除了地形险要,气候恶劣,导航设施简陋,难以保障飞行安全之外,还有日本飞机的拦截。日军的拦截,使得驼峰飞行护航成为极其重要的问题。担任护航任务的是美国陆军驻印度第10航空队和驻中国的第14航空队。据统计,仅在驼航线开通时至当年年末的半年中,飞虎队为驼峰飞行护航就击落日机149架,击毁日机85架。
飞虎队所需的军用物资主要是汽油和飞机零配件等。这些物资在驼峰飞行开通之前,是由滇缅公路运输补给。驼峰航线开通之后,就由这条空中运输线提供。
编组站的驼峰
实拍编组站的驼峰进行溜放作业,很多人没听说过,了解一点常识吧
什么是简易驼峰、机械化驼峰、自动化驼峰?推送方式有何区别?
驼峰——货车快速编解设备
驼峰是编组站的主要特征,它是地面上修筑的犹如骆驼峰背形状的小山丘,设计成适当的坡度,上面铺设铁路,利用车辆的重力和驼峰的坡度所产生的位能辅以机车推力来解体列车的一种调车设备,是编组站解体车列的一种主要方法。在进行驼峰调车作业时,先由调车机将车列推向驼峰,当最前面的车组(或车辆)接近峰顶时,提开车钩,这时就可以利用车辆自身的重力,顺坡自动溜放到编组场的预定线路上,从而可以大大提高调车作业的效率。驼蜂一般设在调车场头部,适合于车列的解体作业。
驼峰根据设备条件的不同,可分为简易驼峰、非机械化驼峰、机械化驼峰、半自动化驼峰和自动化驼峰。
驼峰的范围是指峰前到达场(在不设峰前到达场时为牵出线)与调车场之间的一部分线段,包括推送部分、溜放部分和峰顶平台等。
推送部分——是指经驼峰解体的车列其第一钩车位于峰顶时车列全长所在的线路范围。设置这一部分的目的是为了使车辆得到必要的位能,并使车钩压紧,便于摘钩。
溜放部分——由峰顶至编组场头部各股道警冲标后100米(机械化驼峰)或50米(非机械化驼峰或简易驼峰)处的线路范围。这个长度叫做驼峰计算长度,计算长度的末端叫做驼峰的计算停车点。因为调车线的警冲标不在同一横向位置上,所以每一调车线各有一个计算停车点。该点只是计算的根据,在现场并无任何标志。
峰顶平台——推送部分与溜放部分的连接处设有的一段平坦地段。
为了强化铁路编组站,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实现驼峰自动化。驼峰调车作业的自动化,主要包括:车辆溜放速度的自动调节和自动控制;车辆溜放进路的自动选排和自动控制;驼峰机车推送速度的自动调节和自动控制;摘解风管和提钩作业的自动化等。
上述几项内容中最主要的和最关键的是车辆溜放速度的自动控制,它是驼峰自动化的核心内容。车列在驼峰编组站进行解体作业时,为了保证安全和作业的要求,必须在一定地点设置调速工具,根据需要对车辆的溜行速度实行调节,使之符合运营要求。
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特别是电子学、自动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飞跃发展,为实现车辆溜放速度的自动调节和自动控制这一目标创造了条件。
“驼峰”航线相当危险和艰苦的原因是什么?
从历史资料和曾经亲自参加过“驼峰”航线飞行的中美两国飞行人员的记录分析,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首光,飞行难度极大。“驼峰”空运航线飞经的地区地形十分复杂,航线穿越号称“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山脉和横断山脉,海拔高,地势险恶,飞行操纵困难。其次,飞行中的雷达情报、气象、通讯导航保障条件差。飞行中得不到及时准确的航线和起降机场的天气预报,飞行途中常遭暴风骤雨等危险天气的袭击,各保障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与联络又不畅通,飞机升空后常常与地面失去联系,得不到地面的指挥保障。第三,组织准备工作仓促,空运的组织指挥与管理不周。“驼峰”空运的任务重,要求急,又涉及中国。印度、美国和英国等4国之间的关系协调,所以管理工作中经常出现漏洞,致使飞机安全隐患大大增加。第四,飞行员超强度飞行,精力不足。每个飞行员每周飞行4~5次,每次飞行8小时左右,有时昼夜兼程,每月飞行达130~160小时,飞行员经常是疲惫不堪的。
第五,日军飞机的拦截和轰炸袭扰。由于“驼峰”航线使用的是毫无自卫能力的运输机,所以遇到日军飞机的袭击,很难摆脱。此外,新补充的飞行人员,训练时间短,技术基础差,飞行经验不足。遇特殊情况的处置能力较弱,所以飞机失事的概率也大大增加。
铁路通信信号 自动化驼峰包括哪些内容
驼峰溜放进路自动控制 ,驼峰溜放速度自动控制,驼峰机车推峰速度自动控制等,自动化驼峰测量设备
赛力斯“驼峰”智能增程系统到底是什么技术?
你好,我来回答一下。顾名思义驼峰肯定和骆驼有关,骆驼是沙漠之舟,不吃不喝可以行走3到5千公里,甚至可以横穿整个撒哈拉沙漠。这种超级续航能力,源自于驼峰储存、释放、调节能量的超强能力。驼峰系统就是从骆驼驼峰中吸取了灵感。赛力斯和华为双方团队共同攻关、匹配、调教、优化,完成了7千余项测试,实现了华为DriveONE三合一电驱动系统、电机控制器与赛力斯SEP200电机,增程器、电池系统,整车控制器,最终开发出了驼峰系统。驼峰系统搭载前后双电机,4秒百公里的加速度,让消费者体验更加畅快的驾驶体验,另一方面又降低能耗,耗油量与同级油车相比降低了35%,与同级别插电混动车相比降低了30%,但加速度仍是他们的2倍有余,为了解决增程器带来的噪音问题,驼峰系统采用了华为独特的噪音联动抑制软件专利技术。车内噪音将比Macan低2.5分贝,带给用户更加静谧的驾乘感受。另外还有消费者最关心的安全问题,赛力斯也做了重大突破,模拟了120种驾驶环境,通过智能化精准匹配控制逻辑与策略,系统可以自动识别环境需求,进行精准匹配,避免电子电气系统故障对整车的安全危害,确保全场景和全工况下的用车安全。这些创新又解决消费者痛点的需求怎能不让人心动,赶紧预约试驾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