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通的蓝印花布
中国人利用蓝草的色素染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后期的大思想家荀子,目睹绿色“蓝草”的色素转化过程及染出由黄变绿、由绿变蓝、再变青的过程,发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感叹,成为形容后人超过前人的千古名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由蓝靛染料发展成为蓝染的工艺技法,所染出的大青、绀青等色也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主要颜色。
北魏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种蓝》专门记述了从蓝草中撮蓝淀的方法:“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许束,作麦秆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荄,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摔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著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蓝淀成矣。”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制蓝淀工艺操作记载。蓝印花布的染料是以蓝草为主要原料,蓝草依其科属的特性与生长环境,主要分为四种,即蓼蓝、山蓝、木蓝、菘蓝。江苏以盛产蓼蓝闻名;浙江、福建、云南、贵州适宜种植山蓝;山东、湖北宜种蓼蓝、菘蓝; 台湾地区以种植木蓝、山蓝为主。当时人们应用蓝草加工蓝靛,主要用于染青布(纯蓝布),还用于绞缬、夹缬的染色。
古代漏浆防染印花历史悠久。早在北朝就出现了用镂空花版和防染剂的蓝底白花布(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古城北朝遗址曾出土蓝底白花毛布残片),其花纹用大小点构成,但花点互不连接,且有花版的接版现象,原称蜡缬。到了唐代盛行后又统称染缬。
其中还包括绞缬和夹缬,夹缬工艺是用特定木板缕刻而成,然后把布匹对折夹在两片刻有同样花纹的木板中间,捆扎后注入需要的颜色或者投入染缸中染色,待去掉夹板后,便显出蓝底白花图纹。因夹缬工艺较为复杂,所刻花版费工费时且容易变形。南宋时代有人把此法加以改进,用于印染蓝花布,又名为“药斑布”。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记载:“药斑布出嘉定及安亭镇。宋嘉定中(公元1208——1224年)有归姓者创为之。以布抹灰药而染色、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作被面、帐帘之用。”药斑布中“药”即染色原料——蓝草,“斑”是防染浆剂印后构成的纹样大小斑点。这些斑点可以防止染上蓝色,保留坯布白色,故称“药斑布”,俗名浇花布。
元代女纺织技术专家黄道婆,系江苏松江乌泥镇人(1958年划归上海市),幼为童养媳,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虐待,逃到崖州。在海南居住30年,学得黎族的纺织技术,后返回故乡,引进黎族纺织工具并加以改进,制成捍、弹、纺、织等一整套生产工具,传授错纱、配色、棕线、挈花等纺织技术,促进了松江一带棉纺业的发展。元、明以后,棉花广为种植,并“纺之为纱,织之为布”,松江及南通地区纺纱织布,已是“家户习为恒业”。明代中叶,已发展为棉纺织品的集散地,该地区濒江临海,土质气候适宜棉花种植,所产棉花不仅量多而且质地好,为手工纺织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该地的农民家家以此为副业,所产的布匹不仅满足了生活,还销往全国各地及日本、欧洲。
随着棉纺手工业的发展,棉布在民间已相当普及,成为农家主要日用品。蓝草大量种植,染坊相继增加,人们对日常生活用品要求不断提高,原来的“药斑布”简单、粗糙的图形已不能满足民众的审美和生活的需求,民间艺人大胆吸收剪纸、刺绣、木雕等传统艺术图案,不断地丰富药斑布的纹样。
与此同时,随着油制伞业的发展,用桐油纸来刻花版,省工省时效果好,上油后花版耐水、耐刮性强,使用寿命长,其花纹表现更丰富,使其工艺更趋于成熟。民间蓝印花布的广泛应用,促进“印花担”队伍的迅速发展,“印花担”也叫“花担匠”,他们只印花、括浆,不染色,为农家提供各种形式的花版。这种“印花担”在江南也称“秃印作”,他们走街串巷,走乡串村,担子一头装的黄豆及石灰粉,另一头装有刮印工具和花版,任凭客户挑选花型加工,他们不间断地更换花型,以求得生意兴隆。据老师傅讲,清末,在南通地区“印花担”队伍还保持着近百人。这种上门印花便利的服务,深得农家的欢迎。农家把刮好浆的坯布送往附近染坊,或自己制作靛蓝染色。由于蓝印花布需求的不断增长,蓝草种植的普及亦推动制靛业的发展。 据南通市任港乡城港村陈玉田老人回忆,他家祖祖辈辈以种蓝草、蔬菜为生,每年农历二月开始种植小蓝(品种为蓼蓝草)。
五月份收割头蓝,大暑季节收割二蓝,每逢收割季节都要请亲戚朋友帮忙,割蓝当日大家清晨3点起床,所收割的蓝草必须在日出前完成,这样的蓝草出靛率最高。收割下来后,把蓝草捆成小捆,头向下放到1米多深的大坑里,打满水,等出蓝后把茎叶捞出,并加适量石灰水使蓝靛下沉,最后把通向蓝草大坑的另一坑中的通道口塞子拿掉,使蓝靛上多余的水流向小坑,待成泥状土靛后装于陶制的坛中,留作自用或出售给附近染坊。制蓝方法同历史上记载大致相仿。
就地取材的染布原料,自纺自织的便利工艺,使江海地区染织业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特产地。蓝印花布的工艺由江南传到江北,由苏州及南通传遍了江苏各地区,形成了以江苏为中心的主要产地,产品除供应本地外,还畅销各地。印花的技艺由此流传和影响到全国,山东、山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东北各省先后都开设了蓝印花布作坊;各地的民间艺人又结合本地民风民情,创作符合当地审美情趣的蓝印花布纹样,从而产生了不同风格的各种图案。东北称蓝印花布为“麻花布”;由于原料中用了黄豆,湖北称为“豆染布”;蓝印花布工艺上需刻制花版,福建称之为“型染”;而在山东等地区至今仍称蓝印花布为“苏印”(因江苏是蓝印花布的发源地而得名)。
蓝印花布 起源
中国人利用蓝草的色素染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后期的大思想家荀子,目睹绿色“蓝草”的色素转化过程及染出由黄变绿、由绿变蓝、再变青的过程,发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感叹,成为形容后人超过前人的千古名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由蓝靛染料发展成为蓝染的工艺技法,所染出的大青、绀青等色也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主要颜色。
北魏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种蓝》专门记述了从蓝草中撮蓝淀的方法:“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许束,作麦秆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荄,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摔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著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蓝淀成矣。”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制蓝淀工艺操作记载。蓝印花布的染料是以蓝草为主要原料,蓝草依其科属的特性与生长环境,主要分为四种,即蓼蓝、山蓝、木蓝、菘蓝。江苏以盛产蓼蓝闻名;浙江、福建、云南、贵州适宜种植山蓝;山东、湖北宜种蓼蓝、菘蓝; 台湾地区以种植木蓝、山蓝为主。当时人们应用蓝草加工蓝靛,主要用于染青布(纯蓝布),还用于绞缬、夹缬的染色。
古代漏浆防染印花历史悠久。早在北朝就出现了用镂空花版和防染剂的蓝底白花布(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古城北朝遗址曾出土蓝底白花毛布残片),其花纹用大小点构成,但花点互不连接,且有花版的接版现象,原称蜡缬。到了唐代盛行后又统称染缬。
其中还包括绞缬和夹缬,夹缬工艺是用特定木板缕刻而成,然后把布匹对折夹在两片刻有同样花纹的木板中间,捆扎后注入需要的颜色或者投入染缸中染色,待去掉夹板后,便显出蓝底白花图纹。因夹缬工艺较为复杂,所刻花版费工费时且容易变形。南宋时代有人把此法加以改进,用于印染蓝花布,又名为“药斑布”。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记载:“药斑布出嘉定及安亭镇。宋嘉定中(公元1208——1224年)有归姓者创为之。以布抹灰药而染色、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作被面、帐帘之用。”药斑布中“药”即染色原料——蓝草,“斑”是防染浆剂印后构成的纹样大小斑点。这些斑点可以防止染上蓝色,保留坯布白色,故称“药斑布”,俗名浇花布。
元代女纺织技术专家黄道婆,系江苏松江乌泥镇人(1958年划归上海市),幼为童养媳,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虐待,逃到崖州。在海南居住30年,学得黎族的纺织技术,后返回故乡,引进黎族纺织工具并加以改进,制成捍、弹、纺、织等一整套生产工具,传授错纱、配色、棕线、挈花等纺织技术,促进了松江一带棉纺业的发展。元、明以后,棉花广为种植,并“纺之为纱,织之为布”,松江及南通地区纺纱织布,已是“家户习为恒业”。明代中叶,已发展为棉纺织品的集散地,该地区濒江临海,土质气候适宜棉花种植,所产棉花不仅量多而且质地好,为手工纺织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该地的农民家家以此为副业,所产的布匹不仅满足了生活,还销往全国各地及日本、欧洲。
随着棉纺手工业的发展,棉布在民间已相当普及,成为农家主要日用品。蓝草大量种植,染坊相继增加,人们对日常生活用品要求不断提高,原来的“药斑布”简单、粗糙的图形已不能满足民众的审美和生活的需求,民间艺人大胆吸收剪纸、刺绣、木雕等传统艺术图案,不断地丰富药斑布的纹样。
与此同时,随着油制伞业的发展,用桐油纸来刻花版,省工省时效果好,上油后花版耐水、耐刮性强,使用寿命长,其花纹表现更丰富,使其工艺更趋于成熟。民间蓝印花布的广泛应用,促进“印花担”队伍的迅速发展,“印花担”也叫“花担匠”,他们只印花、括浆,不染色,为农家提供各种形式的花版。这种“印花担”在江南也称“秃印作”,他们走街串巷,走乡串村,担子一头装的黄豆及石灰粉,另一头装有刮印工具和花版,任凭客户挑选花型加工,他们不间断地更换花型,以求得生意兴隆。据老师傅讲,清末,在南通地区“印花担”队伍还保持着近百人。这种上门印花便利的服务,深得农家的欢迎。农家把刮好浆的坯布送往附近染坊,或自己制作靛蓝染色。由于蓝印花布需求的不断增长,蓝草种植的普及亦推动制靛业的发展。 据南通市任港乡城港村陈玉田老人回忆,他家祖祖辈辈以种蓝草、蔬菜为生,每年农历二月开始种植小蓝(品种为蓼蓝草)。
五月份收割头蓝,大暑季节收割二蓝,每逢收割季节都要请亲戚朋友帮忙,割蓝当日大家清晨3点起床,所收割的蓝草必须在日出前完成,这样的蓝草出靛率最高。收割下来后,把蓝草捆成小捆,头向下放到1米多深的大坑里,打满水,等出蓝后把茎叶捞出,并加适量石灰水使蓝靛下沉,最后把通向蓝草大坑的另一坑中的通道口塞子拿掉,使蓝靛上多余的水流向小坑,待成泥状土靛后装于陶制的坛中,留作自用或出售给附近染坊。制蓝方法同历史上记载大致相仿。
就地取材的染布原料,自纺自织的便利工艺,使江海地区染织业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特产地。蓝印花布的工艺由江南传到江北,由苏州及南通传遍了江苏各地区,形成了以江苏为中心的主要产地,产品除供应本地外,还畅销各地。印花的技艺由此流传和影响到全国,山东、山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东北各省先后都开设了蓝印花布作坊;各地的民间艺人又结合本地民风民情,创作符合当地审美情趣的蓝印花布纹样,从而产生了不同风格的各种图案。东北称蓝印花布为“麻花布”;由于原料中用了黄豆,湖北称为“豆染布”;蓝印花布工艺上需刻制花版,福建称之为“型染”;而在山东等地区至今仍称蓝印花布为“苏印”(因江苏是蓝印花布的发源地而得名)。
有什么办法让植物改变颜色
01涂染法(用于直接性染料)
涂染法也是植物染色工艺中较为简单的染色方式,只需要“抹抹抹,刷刷刷”即可完成作品,嘿嘿花姐最喜欢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了……
这也是“植物染”最原始也是历史最悠久的方法。
长沙马王堆一号和三号墓的遗物中,就出现有涂抹上色形成的丝织物。
02煮一煮
这也是一提到植物染色,大多数普通人能想到的染色方式。
如果对效果要求不高,便可以采取这种直接染料织物倒进锅里煮一煮的方式……
根据时间长短不同,色彩效果也会有所不同哦~
03加助剂
小的时候,会有老人用凤仙花染指甲。采凤仙花花瓣捣碎成泥,加入少量明矾搅拌均匀,然后把花瓣泥堆在指甲上,用树叶和麻绳把手指包裹起来。一夜之后,指甲就会染上红色。
植物染色技巧分享!除了煮一煮,还有这几种方法
其中的明矾,就是起助剂的作用。
我们常用助剂有:石灰、柠檬、盐、苏打……不同助剂,产生的色彩效果也不同。
为使织物色泽更鲜艳饱满,需要先进行漂白增白处理,传统方法一般采用硫磺、白土等。
04制取浓缩染料再染织物
这就是比较高阶的植物染色玩法了。贾思勰曾写了本很有名的书叫《齐民要术》,其中便记载了蓝淀染料的制作方法,意思大致是这样的:
七月中旬,挖个坑,抹点土,大坑深度五(寸)。草苫遮四壁,蓝草要倒竖。
木石压好,水没蓝草。加热一宿冷却一宿,过滤草根,汁液入瓮。
十个石瓮,石灰一斗五升,一顿饭工夫,澄清后倒去水分。
再挖小坑,倒入沉淀。硬度像粥时,倒回瓮中,蓝淀制成。
原文分享:“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许束,作麦秆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荄,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摔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著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蓝淀成矣。”
蓝靛是什么东西
蓝靛
(《纲目》)
【异名】蓝淀(《本草拾遗》),青靛(《普济方》),靛青(《邓子禹家抄方》)。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草大青、豆科植物木蓝、爵床科植物马蓝或蓼科植物蓼蓝等叶所制成的染料。亦即制造青黛时之沉淀物。
【性味】①《本草拾遗》:"寒。" ②《纲目》:"辛苦,寒,无毒。"
【归经】《得配本草》:"入手少阴经。"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治时行热毒,疔疮痈肿,丹毒,疳蚀,天疱疮。
①《本草拾遗》:"敷热疮,解诸毒,滓敷小儿秃疮热肿。"
②《纲目》:"止血,杀虫,治噎膈。"
③《东医宝鉴》:"敷热恶肿,蛇虺螫毒,兼解诸毒及小儿丹热,功同青黛。"
【用法与用量】外用:调敷。内服:水调或入丸剂。
【选方】①治时气热毒,心神烦躁,狂乱欲走:蓝靛半大匙,以新汲水一盏,调分匀,顿服之。(《圣惠方》)
②治小儿丹:蓝淀敷,热即易。(《子母秘录》)
③治急疳蚀鼻口数日尽欲死:蓝淀涂所蚀上令遍,日十度,夜四,瘥止。(《千金翼方》)
④治误食水蛭:酒及土蓝靛绞汁,空心服。(《普济方》)
⑤治时行天泡疮:靛青,和甘草末、猪胆汁调敷。(《邓子禹家抄方》)
⑥治小儿腹内疳虫癖积:靛青一两,白牵牛子末三钱,和入靛青内,丸粟米大,每服五分,白汤下。(《邓子禹家抄方》)
【名家论述】①《纲目》:"淀乃蓝与石灰作成,其气味与蓝稍有不同,而其止血拔毒杀虫之功,似胜于蓝。"
②《本草汇言》:"蓝淀,解热毒,散肿结,杀虫积之药也。古方有谓能止血者,乃金疮跌扑,伤损皮肉出血也,一敷即止,时人误认止血,投入吐衄血证服食药中,内有石灰,虽凉而燥,何堪入口,误食反致燥毒入咽,转加骚动血藏,蒙害者多,审之慎之。"
③《本草述》:"按蓝之能解毒,据方书中以板蓝根治中风,又大头疫病之痛,又治虫毒。乃蓝汁亦概谓其能解毒,且犹不土此也。时珍曰,有人病呕吐,服玉壶诸爽不效,用蓝汁入口即定,盖取其杀虫降火耳。若然,如蓝靛之由石灰合成者。时珍谓其拔毒杀虫之功,更胜于蓝矣。第卢氏切切致戒于石灰之为害,谓不如直用蓝汁,是亦非过慎也。愚意当酌用之,如止于解内热之毒,则板蓝根与蓝汁俱得效,若外敷则靛亦可用,并其脚不去可也。至于内服,用之散郁火,则靛花直当去其脚净,不唯防其有害,且取其轻清之气,不为浊气所累也。"
④《本草正义》:"篮淀,苦寒之性,解毒清热亦同蓝草,但加之石灰,则止血消肿杀虫之力尤胜。陈藏器谓其解诸毒,敷热疮,秃疮,热肿;濒湖谓能治噎膈,即石灰重坠,故能破坚积,消瘀血,且能杀虫也(噎膈有湿热生虫一证)。凡外疡热毒,疔疮痈肿及湿疮奇痒者,用作敷药皆佳。"
蓝靛是一种染料。也叫靛青,即“青出于蓝”的那个“青”,是从蓼蓝(菘蓝)中提炼的。现在也指其它同色染料。
用极淡的蓝染料洗白布,会让人觉得更白。
草木染和蓝染区别
原文地址:【草木染技法】蓝染的氧化还原法
原文作者:国染馆---首席杂工
战国思想家荀子在《劝学篇》中就留下了一句醒世名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北齐时期的文人在《崇学》中也说到:“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染使然也”。他们说的都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靛青色比蓝草更深。植物的颜色一般都是绿色的,那是由于含有叶绿素的缘故,各类蓝草也不例外,而靛青的颜色却并不是叶绿素构成、而是由两分子吲哚酚缩合成为的深蓝色的靛蓝分子-因此,“青(靛青)”的颜色自然要比“蓝(蓝草)的自然绿色要深得多。这就是青出于蓝胜于蓝的道理。
草木染大都是染色后经媒染处理,使其色素沉淀附着并固结于纤维上。唯独靛蓝染色与其他植物染料染法不同。蓝靛染色采用的是氧化还原法。蓝染后,纤维出缸时呈黄绿色,一经空气氧化,纤维立即转变成蓝色。
在草木染中,蓝染可以说是变数最多,难度最大的染色方法。由于蓝靛为颗粒状的氧化色素,直接调水后并不具备染色力,需要借助加碱水与糖,酒,淀粉之类的营养剂发酵后使用,才能使本不具备染着力的蓝液转化为具有染着力的染料。
主要的天然蓝植物包括蓼蓝,马蓝,菘蓝,木蓝四种。
北魏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种蓝》专门记述了从蓝草中撮蓝淀的方法:“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许束,作麦秆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荄,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摔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著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蓝淀成矣。”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制蓝淀工艺操作记载。
蓝草染蓝在古代商周时期,应用相当普遍。《齐民要术》中北魏贾思勰对蓝草制靛作了系统总结,并对靛蓝染色作了介绍。染色需在靛泥中加入石灰水呈碱性,配成染液使之发酵,把原来的靛 蓝还原成靛白,靛白能溶解于碱性溶液之中,因此纤维上色,染完经空气氧化成蓝色。染蓝也需要多次复染才能达到深度,才能“青胜于蓝”。纤维的红中偏紫、绿中发青的体现,都离不开靛蓝与其他植物染料套染的结果。虽说染蓝工艺经过从制靛、发酵、还原靛白、复染、套染复杂的过程,蓝色作为三原色中不可缺少的主色,在创造绚丽多彩的纤维世界里,它与其他植物染料配伍性能较强,利用靛蓝套染、拼色的广泛应用,靛蓝的存在为草木染技艺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保持着重要地位。
大家熟知的蓝印花布也属于蓝染范围,但蓝印花布不等于蓝染,蓝染的范围更大。除了直接染蓝意外,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天然植物染料的套染得到更多的颜色。
民间蓝印的技法基本上保持了几百年来的传统工艺,具体为:
1、配色:把蓝靛倒入小缸中,5斤蓝靛配8斤石灰10斤米酒加适量水搅拌,使蓝靛水变黄,水面上起靛沫,民间俗称“靛花”,即可倒入大缸待染。
2、看缸:旧时调色下缸由看缸师傅一人作主,一般不传外人。 每天清晨由师傅看大缸里的染色水是否成熟,用碗舀起缸中苗水,先用食指在头上轻擦一下,手指沾到油脂后,再放在碗边的苗水上,看颜色大小,如碗中水面迅速推开,缸中靛水颜色大,反之,缸中水必须经过灰酒调整,成熟后方可染色。在染坊中,灰多称缸“老”或称“紧”,使蓝靛下沉布不易上色;酒多称缸“软”或称“松”,染时浮色多易掉色,这是我在染坊学徒时听老师傅讲得最多的口头俗语。
3、下缸:缸水保持在15℃以上,一般在农历十月初生火加温,燃料为稻糠、棉(花)籽壳或木屑,它们的特点是基本没有明火,保温性能好。白天开炉加温,晚上关门封炉,直到来年3、4月份气温升高后,方可停火。刮上防染浆的坯布,须浸湿后方可下缸。布下缸须浸染充分后出缸氧化,这样反复浸染7到8次,直到颜色满意为止。
四季气候不同,蓝靛、灰酒的稳定性差,按传统配方下料,未必能使土靛顺利还原,染坊师傅靠的是祖辈从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并根据不同状况调整缸中灰酒的比例,使每天染色达到最佳效果。
国画颜料是怎么做成的?
颜料 颜料就是能使物体染上颜色的物质。颜料有可溶性的和不可溶性的,有无机的和有机的区别。无机颜料一般是矿物性物质,人类很早就知道使用无机颜料,利用有色的土和矿石,在岩壁上作画和涂抹身体。有机颜料一般取自植物和海洋动物,如茜蓝、藤黄和古罗马从贝类中提炼的紫色。可溶性颜料也叫染料,可以用溶液直接印染织物。不溶性颜料要磨细加入介质中,如油、水等。然后涂布到需要染色的物体表面形成覆盖层。现代有许多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作成的颜料,可以满足人类对需要详细划分色相时的应用,如绘画就需要许多不同的相差很细微的颜料。 美术用的颜料基本要求颗粒越细腻越好,颜色越鲜艳越好,越持久不变色越好(稳定性要好)。 水彩颜料的水彩颜料除了白色,几乎都是透明的。这样才能满足水彩罩染的需要。 水粉颜料最初是在水彩颜料里添加白色的粉料,使颜色不透明而发明的。由于水彩颜料是透明的,所以一旦画错很难修改。而水粉颜料由于不透明就可以很轻易的修改。后来在水粉颜料中又添加了阿拉伯胶等原料进一步改善了它的性能。阿拉伯胶能让水粉颜料干后表面有一层光泽,但是在需要平涂的特殊场合(比如画效果图和为动画上色这样的情况),胶会在色表面形成不规则的斑点,或者让颜色不均匀,所以有专门的脱胶颜料。 油画颜料是用油稀释颜料。 国画颜料十分丰富,有各种类型,从矿粉到植物提取到动物提取,类型复杂。 理论上来说只要有红黄蓝三原色就可以调出其他所有的颜色,但是调出来的颜色纯度总是不够高,所以现代的美术颜料厂商就为各种色相和明度的颜色,生产高纯度的颜料以满足各种需要。从最基本的12色到通常的24色甚至48色到六十多色。还不包括特殊的金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