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通用技术总结
====================================================================
技术与设计2册 1~4单元 复习提纲(精)
===================================================================
技术与设计2复习纲要
第一章:结构与设计
(一)、常见的结构的认识:
一、结构(structure)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1、自然界:天体结构、植物的结构、动物的结构例: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产品的结构是受到自然界事物结构的启发而产生的?如:锯子(植物的叶)潜水艇(鱼)雷达(蝙蝠)等
2、技术领域:汽车的结构、微机的结构、数字控床的结构 (案例: 魁北克大桥的坍塌P4)
3、社会领域:教育管理系统的结构、通用技术的学科结构、课堂教学结构
二、结构与力
1、内力:当一个结构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各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改变,产生一种抵抗的力,称为内力。应力:是构件的单位横截面上所产生的内力。用公式表示应力为:σ= F/s , 其中 ,F 是内力 ,S 是受力面积 , σ是应力。
2、构件的基本受力形式:
①拉力:物体所承受的拉拽力
②压力:挤压物体的力
③剪切力:两个距离很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于同一物体上的平行的力
④扭转力:反方向向物体两端均匀施力,使物体发生扭转形变的力
⑤弯曲力:作用于物体,使它产生弯曲的力
三、结构的分类
物体结构形态在受力时承受和传递力的方式差别分为:实体结构,框架结构 ,壳体结构
1、实体结构-----通常是指结构体本身是实心的结构。
受力特点:外力分布在整个体积中。主要承受压力如墙壁、柱子、实心球等等
2、框架结构-----通常是指结构体本身由细长的构件组成,支撑空间却不充满空间。如窗户、画框、房子的架构等等
框架结构受力特点:实体结构是通过条状物的连接来承受荷载,可以承受压力和拉力
3、壳体结构-----通常是指层状的结构。如贝壳、头盔、汽车飞机的外壳等等
壳形结构受力特点:外力作用在结构体的表面上(壳形结构是通过壳形来传递力和承受荷载,特别是当顶部受到压力时,它能将力均匀扩散)。
(二)、稳定结构的探析
一、结构的稳定性
结构的稳定性—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它是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
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有多种,主要有重心位置的高低、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和结构的形状等。
1、结构的重心(独脚茶几为重心降低,以提高稳定性)。
2、结构的底座(建筑、桥梁这类大型的固定结构,底座越大越坚实,稳定性越好)。
3、结构的形状(照相机的支撑架常使用三角架而不用其他形状)
二、结构的强度
结构的强度是指结构具有的抵抗被外力破坏的能力。
1、影响结构强度与结构的形状、使用的材料、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2、三角形是框架结构中最基本的形状之一,它结实、稳定,所有材料最少。
结构构件的连接通常有以下两类:
a、铰连接: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不能相对移动,但可相对转动,具体有松螺栓、松铆等,如折叠伞伞骨间的连接、门与门框的连接等。
b、刚连接: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既不能相对移动,也不能相对转动,具体有榫接、胶接、焊接等,如固定铁床架的连接、不可移动的桌腿与桌面的连接等。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连接方式。构件的连接方式不同,结构的强度也不同。
3、结构与功能(案例:自行车的结构与功能P21)
三、简单结构的设计
1、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有:符合使用者对设计对象的稳定性和强度要求,安全因素,公众和使用者的审美需求,使用者的个性化需要,对设计对象的成本控制要求和一定的使用寿命等。(教材P25)
2、设计简单的案例要求(参考:如:设计相框P26):
①设计项目 ②设计要求 ③设计分析 ④设计方案 ⑤呈现草图
四、精典结构欣赏
赏析结构设计作品,可从技术与文化两个角度进行。
技术的角度主要有:结构的使用功能的实现,结构的稳固耐用,结构造型设计的创意和表现力,材料使用的合理性,工艺制造的精湛程度等。
文化的角度主要有:结构的文化寓意与传达,公众认可的美学原则,反映的时代、民族、习俗方面的特征,结构的个性特征等。
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
一、流程的涵义:
1、流程的概念:
流程是一项活动或一系列连续有规律的事项或行为进行的程序。任何流程都反映了一定的时序,体现出一定的环节。
⑴环节:活动或事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依据某种特征或方式,可将该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小过程,称这些小过程为环节。如:切种、布种、掩种环节,冲片和印片环节等。
⑴时序:过程的经历中,各环节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先后出现、完成。这种时间顺序关系,称为时序。时序体现了具体活动内容的先后关系,在这种先后关系中,有些步骤之间的时序是可以颠倒的,不些不可颠倒。
2、流程的表达(流程图):
依据流程的性质及人们的表达习惯,流程图有文字表达、表格表达、图示表达、模型表达、动画演示等。
二、流程的分析:
1、生活与流程:
科学合理的流程,可以指导我们正确地做事,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是我们的生活变得有序、合理,为我们的安全提供保障(例洗衣、煮饭与烧菜的流程安排,碘盐和味精佐料的加放流程,青霉素注射流程等)。
2、生产与流程:
运用科学合理的流程可以有效地组织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保证安全生产、保护环境等。
流程中工序的作业方式——串行和并行。上一道工序完成之后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串行。几项工作同时进行——并行。
3、简单流程图的识读:
识读流程图的要点: ⑴找流程的环节,明确每个环节的功能和作用; ⑵弄清流程中时序的体现与特征; ⑶流程是技术的核心概念之一。不同的流程,产生的效益往往不同,“理解流程就是质量”、“流程就是效益”等。
三、流程的设计:
1、流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⑴提高效率。⑵提高质量。⑶节省资源。⑷安全生产。⑸提高经济效益。⑹提高管理水平。
2、流程设计中的基本因素:
生产活动中的流程设计的基本因素主要有材料、工艺、设备、人员、资金和环境等。
不同行业的流程设计中考虑的基本因素各有差异。
流程设计要依据事物内在属性和客观的变化规律,科学地设计时序和环节,以达到设计目标。
3、流程设计的步骤:
第一步:首先要明确设计的目的和任务,明确流程所应遵循的内在变化规律。第二步:要分析现有材料、设备、资金、人员、工艺和环境等因素。第三步:列出流程涉及的主要事项,并进行初步的排列。第四步:分析各事项(步骤)之间的先后顺序,合理地安排流程的时序和环节。第五步:选择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画出流程图,对于有严格时间的时序,要标注时间。注意:流程设计的基本要素是环节和时序。
4、学画流程设计的框图:
画流程设计框图的一般方法:⑴根据对事物的内在属性和规律的分析,以及有关的考虑,将流程的全过程,按每个阶段的功能、作用的不同,分解为若干小过程——环节,并用方框表示环节。⑵按照每个小过程应该经历的时间顺序,将各环节依次排开,并用箭头线连接起来。
四、流程的优化:
1、流程的优化及目的:
在设计和实施流程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这种对流程修改的过程,叫做流程的优化。
目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降低劳动强度、节约能耗、减少环境污染、保证安全生产等。
2、流程优化的内容:
一般流程优化的主要内容有:工期优化、工艺优化、成本优化、技术优化、质量优化等。
对一个流程的优化,可以是整体的全面优化,也可以是对某一个指标进行优化。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某一个指标得到了优化,而使另外的指标下降了。比如,技术优化,可能使成本提高。成本优化了,也可能使质量下降。因此,在进行流程优化时,要综合平衡,以取得整体优化的成效。
3、流程优化的条件:
流程的改进和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它建立在设备和工艺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建立在对流程内在机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例如,零件加工中材料的改变,会导致设备的改变和工艺方法的改变,从而加工流程就要改变;若材料不变,加工工艺改变了,设备也要改变,这样,流程也会改变。因此,流程与材料、设备、工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优化流程时,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条件。
第三单元:系统与设计
一、系统的涵义:
1、系统的概念:
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称为系统。
构成系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至少要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要素(部分)才能组成系统;第二,要素(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按照一定方式形成一个整体;第三,这个整体具有的功能是各个要素(部分)的功能中所没有的。
2、 系统的类型:
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需要,可以对系统进行不同的分类。如,可把系统分为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自然系统是自然形成的系统(如生态系统),人造系统是由人工制造加工而成的系统(如计算机系统和机械传动系统);也可把系统分为实体系统和抽象系统,实体系统是实物形态的(如生物系统、机械系统),抽象系统是非实物形态的(如哲学系统)。
3、系统的基本特性:
系统的基本特性主要有整体行(全局、集合)、相关性(匹配、关联)、目的性(功能)、动态性(更新)和环境适应性(自适应)等,这些特性都体现了一定的思想与方法。(结合课本相关案例,学会运用系统的基本特性,分析身边的系统特别是P69页五个案例)
二、系统的分析:
1、系统分析及其目的:
系统分析是指为了发挥系统的功能,实现系统的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系统加以周详的考察、分析、比较、试验,并在此基础上拟订一套有效的处理步骤和程序,或对原有的系统提出改进方案的过程。
目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决策。
2、系统分析的一般步骤:
明确问题,设立目标——收集资料,制定方案——分析计算,评价比较——检验核实,作出决策。
(结合田忌赛马案例)
3、系统分析的主要原则:
系统分析应遵循整体性原则(丁谓修复皇宫)、科学性原则(三三进九不如二五一十)和综合性原则(孝襄高速公路)。
三、系统的优化:
1、系统优化的目的:
系统的优化是指在给定的条件(或约束条件)下,根据系统的优化目标,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使系统的目标值达到最大化(或最小化)。
最小的成本——最大的利润;最短的工期——更多的工程量;最少的能耗——更多的产品;单位面积土地——更高的农业产量。(案例:农业间作套种,家具利润问题等)
几个关键字:优化目标;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影响因素。
2、系统优化的方法:
数学模型——最优解; 科学估算、试验——满意解。
四、系统的设计:
1、系统设计的目的、方法与过程:
系统设计是对各种各样的系统进行调查分析、筹划研究、评价实施、运行改善等,直到完成一个能协调工作的实际系统的过程。
系统设计要考虑其目的与要求(以系统的整体功能的最优为目的)、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对系统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整体优化,统筹兼顾)等问题。
2、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
系统设计的步骤包括:将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确定各子系统的目标、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对子系统进行技术设计和评价,对系统进行总体技术设计和评价等。
3、简单系统的设计:
了解系统设计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基本的设计过程,写出系统设计或系统优化设计的书面方案,包括必要的设计草图以及量化数据。(案例:手电筒照明供电部分的设计)
第四单元 控制与设计
一、控制手段与应用
1、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或目的,通过一定的手段,使事物向期望的目标发展,这就是控制。
理解任何控制现象,都要明确控制的对象是什么,控制要达到什么目的和采取什么控制手段。例如,人力三轮车转弯过程中的方向控制问题,其控制的对象就是人力三轮车,控制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三轮车行驶的方向,控制的手段是骑车人通过双手转动车把,改变前轮的方向并带动后轮。
从控制过程中人工干预的情形来分,控制有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有无人直接参与)。
按照执行部件的不同,控制可分为机械控制、气动控制、液压控制、电子控制等。当然,在很多控制事例中,控制的手段又可以是综合的。
二、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
任何一种控制的实现,都要通过若干个环节,这些环节就构成了一个系统,称为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输出与输入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控制系统通常又分为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1、控制系统的输出量不对系统的控制产生任何影响,这种控制系统称为开环控制系统。
对于开环控制系统,通常可以用下面的方框图来描述:
控制量
输入量——→控制器——→执行器——→被控对象——→输出量
2、控制系统可以把输出量返回到输入端与给定值进行比较,构成一条闭合回路。我们把系统的输出量返回到输入端并对控制过程产生影响的控制系统称为闭环控制系统。
三、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
1、干扰因素
在控制系统中,除输入量(给定值)以外,引起被控量变化的各种因素称为干扰因素。有的干扰因素是由于环境造成的,有的干扰因素是人为原因所致,如影响飞机导航信号的手机信号等。
在控制系统中,干扰因素可能有一个,也可能有若干个。
控制系统在工作过程中必须克服干扰,使被控量稳定。
2、反馈:控制系统中,将输出量通过适当的检测装置返回到输入端并与输入量进行比较的过程,就是反馈。
利用反馈来分析和处理被控对象,通过系统的输出来调整系统的行为,使系统沿着预期的目标运行的方法,称为反馈方法。
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从反馈来看,闭环控制系统就是指在系统的输出与输入端之间存在反馈回路,输出量对控制过程产生影响的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的核心是通过反馈来减少被控量(输出量)的偏差。
由于某种干扰因素的存在,系统的被控量偏离给定值时,闭环控制系统中的反馈环节能及时检测出被控量的值,并迅速反馈到输入端,与给定值进行比较,控制器根据比较得到的偏差信号进行调节,从而使系统的被控量接近给定值,达到精确控制的目的。所以,一个闭环控制系统,能够克服外界干扰,使被控量控制在给定值附近。
闭环控制系统与开环控制系统的比较
开环控制系统本身不能对被控量的偏差进行调整和补偿。也就是说,由于某种干扰信号的作用使输出信号出现非正常状态时,系统本身没有自动纠正的能力,要进行纠正,必须借助于人工。所以,开环控制系统的控制精确度(或称控制精度)相对比较低。但如果控制系统中各组成元件的特性比较稳定,而且外界的干扰相对较小,则开环控制系统也可以保证一定的精度。开环控制系统一般结构简单,适用于控制精度要求不高而系统本身的元件又比较稳定的场合。
闭环控制系统的优点是控制精度高,不论何种原因造成系统的输出量偏离给定量,闭环控制系统都会产生控制作用来减小这一偏差。与开环控制系统相比,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比较麻烦,结构也相对复杂,构成控制系统的成本较高。闭环控制系统是自动控制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控制方式,用于要求高精度和高可靠性的场合。
3、 功能模拟方法
以功能和行为的相似性为基础,用“模型”模拟“原形”的功能和行为的方法,就是功能模拟法。
4、 黑箱方法
通过对系统输入与输出关系的研究,进而推断出系统内部结构及其功能的方法,就是黑箱方法。
四、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要设计好一个控制系统,应该明确这个系统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所要控制的对象是什么,被控对象有哪些重要的特性,被控量和控制量分别是什么,外界的主要干扰因素有哪些,选择怎样的设计方案既能达到目的,又经济、易于实现,如何选择设备和元件,等等。
设计一个控制系统,是选择开环控制还是闭环控制,应根据对控制精度的要求以及条件的可行性而定。在控制系统设计过程中,被控对象的特性往往难以直接得到,通常是通过了解被控对象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它的基本特性,从而确定控制器的运算方式;一个控制系统中可能存在若干个干扰因素,需要分析主次,找出对系统影响最大的干扰因素;被控量和控制量的确定是控制方案的关键,对于简单控制系统,需要控制的量往往被确定为被控量,控制量应选择可控制的、对抑制干扰因素和保持系统稳定有明显作用的量;执行器、检测器的选择一是要根据被控量和控制量的需求,二是要根据控制的条件进行。总之,能达到控制的目的,采用易于实现的控制方式,降低控制成本、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等,是我们进行控制系统设计必须考虑的基本问题。
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还包括画出必要的设计图纸(控制电路设计或系统结构设计)和实施图纸、撰写设计说明书等。
开环控制系统的设计
开环控制系统的设计相对比较简单,在明确设计要求,明确被控对象、被控量和控制量后,即可考虑具体控制系统的方案。
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
第一,一个闭环控制系统要正常工作,首先必须是稳定的。
第二,控制系统的控制精度必须符合要求,即系统的输出量与给定值之差应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第三,闭环控制系统应有较好的抗干扰性能。
在进行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时,几项控制要求之间往往会产生矛盾,需要结合具体问题全面解决或有所侧重地解决。
求:高一通用技术学生论文
《通用技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舞台
随着新一轮高中教学改革的不断开展,2007年的高考方案为 “3 X 1”,针对其中的“1”注重的是对学生综合基本能力的检测,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之一《通用技术》相对其它科目而言更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通用技术教师,由于刚刚接触该课程,难免有些生疏,针对该课程的理性熟悉较为匮乏。随着这学期《通用技术》之《技术与设计2》的一步步开展,在不断接触中发现了一点,这一点是针对《技术与设计1》的不同之处。即,必修二的实用性更强,相对必修一而言,必修二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使他们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习环境中。为什么这么说,理由有三:
一.内容涉及面虽广但不生疏。
纵观全册,几乎每一节中所分析的实例,都是我们现实社会中随处可及的,例如:第一章第一节的板凳,绳索,台灯;第二章第一节的马铃薯播种流程;第三章第一节的大棚环境系统等等诸多事例。作为学生,他们会很轻易不自觉的参与到学习过程来,因为任何一个学生都希望通过学习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尤其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常见事物的了解。
二.针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的研究比平常更深一层。
例如:第一章第一节的一个实例,3个板凳的研究,在学生眼中,板凳是现实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物,在课本上第3页的图1-2中列举的3个板凳,同学们可能较轻易的辨别出哪一个更“坚固”,但是对于哪一个更“稳定”,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观点,甚至有的同学把“坚固”和“稳定”混为一谈。当教师提出结论时,有的同学可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带着诸多疑问以及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教师便可以以“板凳”进入本章的重点:关于强度与稳定性的理解。的辨别出哪一个更“坚固”,但是对于哪一个更“稳定”,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观点,甚至有的同学把“坚固”和“稳定”混为一谈。所以,当教师提出结论时,有的同学可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带着诸多疑问以及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教师便可以以“板凳”为分析对象,进入本章的重点:关于强度与稳定性的理解,这其实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当学生理解后,才大误,原来“坚固”和“稳定”是毫不关联的两个名词。从而,可以使学生以更为饱满的热情进入到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来。
三.“成为设计师”的诱惑,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平台。
在每一章的最后,都有一个供学生设计的空间,也是其成为设计师的台阶。我个人认为:在每一章中有了此部分内容的加入,可谓是的“画龙点睛”之笔。理由有二:
1.设计每一个方案的过程是“一石三鸟”的过程。
在每一个同学亲自设计方案的同时,这其实就是一个使学生由理解知识点,到把握知识点,再到运用知识点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通过此过程之后,不仅可以使学生把握本章的知识点,还可以使学生养成从思考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这种良好的学习循环秩序,更有利于学生自身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此角度看,这岂不是“一石三鸟”?
2.设计每一个方案的过程不仅是培养同学之间设计交流能力的过程,还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平台。
当每一位同学在针对自己的设计方案时,很有可能是站在他们自身的角度进行出发的,从而,不能从一个较全面,客观的角度观察和考虑,评价自身设计的方案,而对于其中的疏漏之处,极有可能在其他同学的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观察的时候被发现,然后进行讨论交流,仔细思考方案,从而不断改进,不断优化。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设计师展现自我的过程,也是技术不断交流的过程,还是设计方案不断被改进,不断被优化的过程。这岂不又是一举三得?
在设计的过程中,从另一角度观察,不仅可以达到“一石三鸟”的功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特殊是当今的社会,面对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若要想成为一个不被社会淘汰的获胜者,其本身一定要具备一定的能力,而创新能力在其综合能力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比如:美国陆军首创的“5W-2H”提问法,其对全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其本质就是针对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几个方面发问而启迪思路的一种创新激智法;更有赫赫有名的“头脑风暴法”,它不仅可使每个人发挥其创新能力,还可以使多人相互激励,产生更多的新奇性想法,更可以摆脱思想束缚,有助于新奇想法的出现等等。这些例子都可以看出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当学生亲自参与到设计方案的过程中时,这本身也是为他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在设计过程,他们可以运用“头脑风暴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评价,以及他们之间思维沟通,交流,很有可能诞生诸多具有创新想法的方案,尽管可能会出现一些不符合科学规律的想法,但是,仔细思考一下,就会从现实生活中的诸多事情里面发现这么一个常见的道理,就是某一时间段的想法并不是“绝对正确”的,例如:在一千多年以前,人类把使人“飞上天”看成是一个神话,谁又会想到,人类一千多年以后却依靠飞机,宇宙飞船等等而“飞上天”?
在设计方案的过程的时侯,不仅可以把方案的制定的全过程寓于整个实践活动之中,还可以帮助学生在活动中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一个较大程度的提高。回过头来一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急求!!如何区分通用技术中的强度和稳定性
影响稳定性因素有:重心高低、支撑面大小、结构形状,影响强度有:材料、形状、连接方式。要看改变了什么?如果是重心,当然是稳定性受影响。
急急急,急求高二通用技术会考知识点(广东科技出版社)?
模块 章 节 知识点 考试要求
技术与设计1 走进技术世界 技术的价值 ①技术对人类的价值 a
②技术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a
③技术对自然的价值 c
技术的性质 ①技术的发展与发明和革新的关系 b
②技术的两面性 a
③技术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b
④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作用 a
技术的未来 技术的发展趋势,对技术的情感和理性态度 b
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①设计的内涵 b
②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b
设计中的人机关系 ①人机关系的含义 b
②人机关系在设计中要实现的目标 a
③在设计中如何合理运用人机关系 a
技术试验及其方法 ①技术试验的重要性 b
②技术试验的常用方法 a
③简单的技术试验 c
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 设计的一般过程 ①设计的一般过程 a
②设计过程的设计要求和设计方案 a
③方案设计中创新的意义 b
设计的一般原则 ①设计的一般原则 b
②设计一般原则的相互关系 b
设计的评价 ①设计过程中的评价 b
②对产品多方面的评价 b
③评价报告 c
发现与明确问题 发现问题 ①发现问题的重要性 a
②发现问题的一般方法 c
③设计产品相关信息的收集与处理 c
④技术研究与技术试验的重要性 a
明确问题 ①明确问题的重要性 a
②判断问题价值的方法 c
③设计要求、标准和限制 c
④制定一般的设计计划表 c
方案的构思及其方法 方案的构思方法 ①产品设计分析的三个要素 c
②设计方案的常用构思方法 c
③设计方案的制定 c
④对产品设计分析,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标准件 c
⑤对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和权衡 c
设计图样的绘制 设计表现图 ①技术语言的种类及其应用 a
②简单的草图 c
③简单的效果图 a
④基本几何体的正等轴测图的画法 a
常见的技术图样 ①一般技术图样所采用的投影方法 a
②简单形体的三视图 c
③一般的机械加工图 a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模型 ①模型及其功能 a
②模型制作在产品设计的不同阶段的作用 a
工艺 ①工艺的含义和常用工艺的种类 a
②金工常用的工具和设备 a
③金属材料的锯割、锉削两种加工方法 c
制作模型 ①加工工艺的选择 c
②简单产品的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c
技术与设计2 结构与设计 常见结构的认识 ①结构的概念 a
②简单结构的分类 b
稳固结构的探析 ①结构的稳定性 b
②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b
③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 c
④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b
简单结构的设计 ①结构设计的主要因素 a
②简单结构的设计 c
经典结构的欣赏 ①结构的实用性 b
②典型结构设计的欣赏与评价 c
流程与设计 生活和生产中的流程 ①流程的含义 a
②流程对生产、生活和工作的意义 a
③时序和环节的意义 b
④常见流程的表达方式 a
⑤简单的流程图 c
⑥流程分析 c
流程的设计 ①流程设计应考虑的基本因素 c
②流程设计的基本步骤 a
③简单流程的表达 c
流程的优化 ①流程优化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b
②流程优化与设备、材料之间的关系 b
③流程优化过程所应考虑的主要问题 c
系统与设计 系统的结构 ①系统的含义 b
②系统的分类 a
③系统的基本特征 b
系统的分析 ①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步骤 c
②系统分析的主要原则 a
③分析影响系统优化的因素 c
系统的设计 ①简单系统设计的方法 c
②系统的设计 c
控制与设计 控制的手段与应用 ①控制的含义,控制的目的和对象 b
②控制的手段和方法 a
③控制的应用 b
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 ①简单开环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过程 c
②闭环系统的基本组成 b
③简单的闭环系统的方框图 c
④控制器和执行器的作用 c
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 ①反馈的含义 b
②简单控制系统运行的主要干扰因素 c
③闭环控制系统中反馈环节的作用 a
④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a
⑤功能模拟方法和黑箱方法 a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控制系统方案的设计 c
高中通用技术会考对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了解、理解、应用,分别用字母a、b、c表示。它们的含义是:
a-了解:指再认或回忆所学的技术知识、思想方法,列举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b-理解:指对技术的基本概念进行解释、区分,运用所学的技术知识、思想方法对技术现象进行解释。
c-应用:指对技术设计的过程、方案和成果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运用所学的技术知识、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通用技术 受力结构的稳定性 C为什么不行!
此题所说的“稳定性”是指结构在外力作用下的整体稳定性,即抗倾覆、抗滑移的性能。广告牌在超出设计水平荷载以上(台风的风压)时,风荷载产生的倾覆力矩大于设计抗倾覆能力,广告牌倾覆,是标准的丧失了稳定的现象。
题述鸡蛋在周围均匀的很大压力下不会破坏,是因为各向相同的约束,鸡蛋每点都无法变形,只能被均匀压缩(鸡蛋内的液体气体固体的压缩性都是极微小的)。自然界中任何物体都有这种性质。这里只存在均匀压缩的问题,不存在稳定问题。假如上述广告牌也是四面同时受很大的压力。那么广告牌也会巍然屹立不倒,也就不是稳定问题。
哪能免费下载到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的复习提纲??
干嘛去下,我给你
我们也是6.13考试
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知识点
一、结构的涵义:
1、结构的概念:
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结构多种多样且决定着事物存在的性质及功能。
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结构给了人们无限的创造灵感和启示(例苍耳子、飞机、导弹跟踪系统等)。
2、结构的分类:
根据物体的结构形态,通常将结构分为实体结构、框架结构 和 壳体结构三种基本类型。
实体结构是指结构体本身是实心的结构。它的受力特点是,外力分布在整个体积中,如实心墙、大坝等;
框架结构是指结构体由细长的构件组成的结构。其特点是,支撑空间而不充满空间,如铁架塔、建筑用脚手架,厂房的框架等;
壳体结构是指层状的结构。它的受力特点是,外力分散作用在结构体的表面上,如摩托车手的头盔、飞机的外壳、贝壳等。
生活中很多物体的结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本结构类型组合而成,称为组合结构,如埃菲尔铁塔等。
二、结构的分析:
1、承受应力:
从力学角度来说,结构是指可承受一定力的架构形态,它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状和大小改变的力。当一个结构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各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改变,产生一种抵抗的力,称为内力。应力是构件的单位横截面上所产生的内力,当应力达到某一极限(容许应力)时,结构就会遭到破坏。用公式表示为Ơ=F/S,其中F是内力,S是受力面积,Ơ是应力。
构件的受力形式多种多样,基本受力形式有拉力、压力、剪切力、扭转力和弯曲力,很多情况下,构件可能同时受到几种不同形式的力的作用。(结构的受力分析)
2、结构的稳定性:
结构的稳定性是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 的能力。它是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有多种,主要有重心位置的高低、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积的大小和结构的形状、材料等。对于一个结构而言,如果重心所在点的垂线落在结构底面的范围内,就是稳定的,不会出现倾倒。
3、结构的强度:
结构的强度是指结构具有的抵抗被外力破坏的能力。结构的强度与结构的形状、使用的材料、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三角形是框架中最基本的形状之一,它结实、稳定,所用材料最少。
结构构件的连接通常有两类:铰连接和刚连接。铰连接是指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不能相对移动,但可相对转动。如门与门框的连接;刚连接是指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既不能相对移动,也不能相对转动,具体有榫接、胶接、焊接等,如固定铁床架的连接。
三、结构的设计:
结构设计应以一种或几种功能的实现为基本目标,应满足设计规范,满足使用者的基本需要。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功能、符合使用者对设计对象的稳定性和强度要求,安全因素,公众和使用者的审美需求,使用者的个性化需要,对设计对象的成本控制要求和一定的使用寿命等。对于任何结构的设计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步骤:确定结构设计方案———绘制简单结构设计草图———做出模型或原型
四、结构的欣赏:
优秀的结构设计不仅表现在结构的实用功能上,也表现在形式上,特别是功能与形式的统一上。古今中外许多能工巧匠把结构的功能与形式恰当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些经典的结构。赏析结构设计作品,可从技术与文化两个角度进行。
技术角度:使用功能、稳固耐用、造型设计的创意和表现力、材料合理性、工艺精湛程度等。
文化角度:文化寓意与传达,美学原则,反映时代、民族、习俗方面特征,个性特征等。
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知识点
一、流程的涵义:
1、流程的概念:
流程是一项活动或一系列连续有规律的事项或行为进行的程序。任何流程都反映了一定的时序,体现出一定的环节。⑴ 环节:活动或事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依据某种特征或方式,可将该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小过程,称这些小过程为环节。如:切种、布种、掩种环节,冲片和印片环节等。(2)时序:过程的经历中,各环节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先后出现、完成。这种时间顺序关系,称为时序。如:先切种→ 再布种→后掩种。
2、流程的表达(流程图):
依据流程的性质及人们的表达习惯,流程图有文字表达、表格表达、图示表达、模型表达、动画演示、方框图、示意图、程序等。
二、流程的分析:
1、生活与流程:
科学合理的流程,可以指导我们正确地做事,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是我们的生活变得有序、合理,为我们的安全提供保障(例洗衣、煮饭与烧菜的流程安排,碘盐和味精佐料的加放流程,青霉素注射流程等)。
2、生产与流程:
运用科学合理的流程可以有效地组织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保证安全生产、保护环境等。
流程中工序的作业方式——串行和并行。上一道工序完成之后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串行。几项工作同时进行——并行。
3、简单流程图的识读:
识读流程图的要点: ⑴找流程的环节,明确每个环节的功能和作用; ⑵弄清流程中时序的体现与特征; ⑶流程是技术的核心概念之一。不同的流程,产生的效益往往不同,“理解流程就是质量”、“流程就是效益”等。
三、流程的设计:
1、流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⑴提高效率。⑵提高质量。⑶保证安全。⑷节省资源。⑸提高管理水平。⑹提高经济效益。⑺其他,如注意环保、方便操作等。
2、流程设计中的基本因素:
研究内在属性与规律,就是流程设计应该考虑的基本因素。
生产活动中的流程设计的基本因素主要有材料、工艺、设备、人员、资金和环境等。
不同行业的流程设计中考虑的基本因素各有差异。
3、流程设计的步骤:
第一步:首先要明确设计的目的和任务,明确流程所应遵循的内在变化规律。第二步:要分析现有材料、设备、资金、人员、工艺和环境等因素。第三步:列出流程涉及的主要事项,并进行初步的排列。第四步:分析各事项(步骤)之间的先后顺序,合理地安排流程的时序和环节。第五步:选择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画出流程图,对于有严格时间的时序,要标注时间。注意:流程设计的基本要素是环节和时序。
4、学画流程设计的框图:
画流程设计框图的一般方法:⑴根据对事物的内在属性和规律的分析,以及有关的考虑,将流程的全过程,按每个阶段的功能、作用的不同,分解为若干小过程——环节,并用方框表示环节。⑵按照每个小过程应该经历的时间顺序,将各环节依次排开,并用箭头线连接起来。
四、流程的优化:
1、流程的优化及目的:
在设计和实施流程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这种对流程修改的过程,叫做流程的优化。
目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降低劳动强度、节约能耗、减少环境污染、保证安全生产等。
2、流程优化的内容:
一般流程优化的主要内容有:工期优化、工艺优化、成本优化、技术优化、质量优化等。
对一个流程的优化,可以是整体的全面优化,也可以是对某一个指标进行优化。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某一个指标得到了优化,而使另外的指标下降了。比如,技术优化,可能使成本提高。成本优化了,也可能使质量下降。因此,在进行流程优化时,要综合平衡,以取得整体优化的成效。
3、流程优化的条件:
⑴内部条件:对流程内在机理和规律的深入了解。比如对洗涤原理的了解,就会在流程中安排两次漂洗;
⑵外部条件:设备和工艺水平的提高或完善,以及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比如,只有在具备锻压设备时,才可能将法兰盘的加工改为少量切削加工。
第三单元(系统与设计)知识点
一、系统的涵义:
1、系统的概念:
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称为系统。
构成系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至少要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要素(部分)才能组成系统;第二,要素(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按照一定方式形成一个整体;第三,这个整体具有的功能是各个要素(部分)的功能中所没有的。
2、 系统的组成、类型:
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需要,可以对系统进行不同的分类。如,可把系统分为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自然系统是自然形成的系统(如生态系统),人造系统是由人工制造加工而成的系统(如计算机系统和机械传动系统);也可把系统分为实体系统和抽象系统,实体系统是实物形态的(如生物系统、机械系统),抽象系统是非实物形态的(如哲学系统)。
3、系统的基本特性:
系统的基本特性主要有整体性(全局、集合)、相关性(匹配、关联)、目的性(功能)、动态性(更新)和环境适应性(自适应)等,这些特性都体现了一定的思想与方法。(结合课本相关案例,学会运用系统的基本特性,分析身边的系统)。
二、系统的分析:
1、系统分析及其目的:
系统分析是指为了发挥系统的功能,实现系统的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系统加以周详的考察、分析、比较、试验,并在此基础上拟订一套有效的处理步骤和程序,或对原有的系统提出改进方案的过程。 目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决策。
2、系统分析的一般步骤:
明确问题,设立目标——收集资料,制定方案——分析计算,评价比较——检验核实,作出决策。
(结合田忌赛马案例)
3、系统分析的主要原则:
系统分析应遵循整体性原则(丁谓修复皇宫)、科学性原则(三三进九不如二五一十)和综合性原则(孝襄高速公路)。
三、系统的优化:
1、系统优化的目的:
系统的优化是指在给定的条件(或约束条件)下,根据系统的优化目标,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使系统的目标值达到最大化(或最小化)。
最小的成本——最大的利润;最短的工期——更多的工程量;最少的能耗——更多的产品;单位面积土地——更高的农业产量。(案例:农业间作套种,家具利润问题等)
优化目标;目标函数;约束条件(不能人为调节);影响因素(可以人为调节)。
2、系统优化的方法:
数学模型——最优解; 科学估算、试验——满意解。 结合案例,分析系统优化的实现。
四、系统的设计:
1、系统设计的目的、方法与过程:
系统设计是对各种各样的系统进行调查分析、筹划研究、评价实施、运行改善等,直到完成一个能协调工作的实际系统的过程。
系统设计要考虑其目的与要求(以系统的整体功能的最优为目的)、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对系统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整体优化,统筹兼顾)等问题。
2、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
系统设计的步骤包括:将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确定各子系统的目标、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对子系统进行技术设计和评价,对系统进行总体技术设计和评价等。
3、简单系统的设计:
了解系统设计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基本的设计过程,写出系统设计或系统优化设计的书面方案,包括必要的设计草图以及量化数据。(案例:手电筒照明供电部分的设计)。
控制与设计
一、控制的手段与应用
1.控制的手段
⑴控制的含义:案例分析:大禹治水P96
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或目的,通过一定的手段,使事物向期望的目标发展,这就是控制。
理解任何控制现象,都要明确控制的对象是什么,控制要达到什么目的和采取什么控制手段。
例如:人力三轮车转弯过程中的方向控制问题,其控制的对象就是人力三轮车,控制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三轮车行驶的方向,控制的手段是骑车人通过双手转动车把,改变前轮的方向并带动后轮。
⑵控制的手段:控制的实现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
从控制过程中人工干预的情形来分,控制有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
人工控制是在人的直接干预和全程干预下进行的。人工控制又称手动控制。
自动控制是指在无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使事物的变化准确地按照期望的方向进行。按执行部件的不同,控制可分为机械控制、气动控制、液压控制、电子控制等。
有时,控制手段又可以综合的。案例分析:从手摇扇到空调器P98
2.控制的应用
控制应用到生活中,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人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周围的环境,使之满足人们的需要。
生产中往往需要对温度、湿度、压力、速度及加工动作等进行控制,控制在生产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控制在军事、国防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阅读:控制论P101
二、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
1.控制系统
案例分析:自行车行驶的速度控制的实现P102
案例分析:电风扇的风速控制的实现P102
任何一种控制的实现,都要通过若干个环节,这些环节构成一个系统,我们称之为控制系统。一般的控制过程都有一个输入和一个输出,控制系统的输入输出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控制系统一般分为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2.开环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的输出量不对系统的控制产生任何影响,这种控制系统为开环控制系统。
开环控制系统在日常生活中用途很广。如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定时控制系统、楼宇的防盗报警控制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公园的音乐喷泉自动控制系统等。
案例分析:自动门的控制系统P103
在控制系统中,为了分析的方便,常采用方框来表示系统的环节,用单向信号线来表示系统信号传递的方向,这种图称为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它表示了系统的各个环节在系统中的位置、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开环控制系统,通常可以用下面的方框图来描述:
输入量即控制系统的给定量,如游泳池进水的设定时间;输出量(被控量)即控制系统所要控制的量,也是控制系统的输出信号,如游泳池的水位;被控对象即控制系统中所要求的装置或生产过程,如游泳池;执行器即直接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的装置或元件,如进水阀门;控制器即对输入信号进行处理并发出控制命令的装置或元件,如控制电路;控制量即执行器的输出信号,如流过阀门的水量。
案例分析:水泵抽水控制系统P104
3.闭环控制系统
系统的输出量返回到输入端并对控制过程产生影响的控制系统称为闭环控制系统。
简单闭环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如下:
检测装置测量出被控量并返回到系统的输入端; 是比较器,它将给定量与所检测的被控量进行比较,求出偏差值;控制器将这一偏差值进行运算处理,并向执行器下达控制指令;执行器根据指令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从而使被控量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与开环控制系统相比,闭环控制系统多了一个由检测装置组成的环节。
三、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
1.干扰因素
在控制系统中,除输入量(给定值)以外,引起被控量变化的各种因素称为干扰因素。
有的干扰因素是环境造成的,如影响自行车行驶速度的变化的自然风等;
有的干扰因素是人为原因所致,如影响飞机导航信号的手机信号等。
在控制系统中,干扰因素可能有一个,也可能有若干个。如战士在大风大雨中进行射击练习,风和雨都是子弹命中准确度的干扰因素。控制系统在工作中必须克服干扰,使被控量稳定。
案例分析:电视机P109
有些情况可以利用干扰因素实现某种目的。如在军事演习中,红方利用一定频率的电磁波对蓝方的信息指挥系统进行干扰,使之不能正常工作。
2.反馈
(1)什么是反馈
控制系统中,将输出量通过适当的检测装置返回到输入并与输入量进行比较的过程,就是反馈。
案例分析:投篮 P110
利用反馈来分析和处理被控制对象,通过系统的书出来调整系统的行为,使系统沿着预期的目标运用的方法,称为反馈方法。如普通电水壶将水加热至沸腾时,需要人工关闭电源,而自动电水壶具有挡水沸腾时自动切断电源的功能,终究是运用反馈方法实现自动控制的结果。
(2) 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从反馈来看,闭环控制系统就是指在系统的输出端与输入端之间存在反馈问题,输出量对控制过程产生影响的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的核心是通过反馈来减少被控制量(输出量)的偏差。
一个闭环控制系统,能够克服外界干扰,使被控量控制在给定值附近。
案例分析:供水水箱的水位自动控制系统P112
案例分析:加热炉的温度自动控制系统P113
(3)闭环控制系统与开环控制系统的比较
开环控制系统一般结构简单,适用于控制精度要求不高而系统本身的元件又比较稳定的场合。
闭环控制系统设计比较麻烦,结构相对复杂,构成控制系统的成本较高。闭环控制系统是自动控制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方式,用于要求高精度和高可靠性的场合。
3.功能模拟方法:以功能和行为的相似性为基础,用“模型”模拟“原型”的功能和行为的方法,就是功能模拟法。
阅读:功能模拟方法的提出 P115 思考:功能模拟方法对技术有何意义?
4.黑箱方法:把将要研究的系统作为黑箱,通过对系统输入与输出关系的研究,进而推断出系统内部结构及其功能的方法,就是黑箱方法。黑箱方法提供了一种不必打开黑箱就可以研究其内部结构和功能的方法。例如,通过输入图像、电或声音信号,观测、分析脑电波的输出反应,研究人脑对视觉或听觉信息的传递、变换和处理功能,得知人脑内部结构的细节,就是黑箱方法的运用。
四、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1.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思路
设计好一个控制系统,应该明确这个系统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所要控制的对象是什么,被控制对象有哪些重要的特性,被控量和控制量分别是什么,外界的主要干扰因素有哪些,选择怎样的设计方案既能达到目的,又能经济、易于实现,如何选择设备和元件,等等。
设计一个控制系统,是选择开环控制还是闭环控制,应根据对控制精度的要求以及条件的可行性而定。能达到控制目的,采用易于实现的控制方式,降低控制成本、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等,是我们进行控制系统设计必须考虑的基本问题。
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还包括画出必要的设计图纸(控制电路设计或系统结构设计)和实施图纸、撰写说明书等。
(1)开环控制系统的设计
开环控制系统的设计相对比较简单,在明确设计要求,明确被控对象、被控量和控制量后,即可考虑具体控制系统的方案。例如:普通电风扇控制系统的设计,被控对象是电风扇,被控量是电风扇输出的风速,控制量是电机的转速;若是具有定时功能的电风扇控制系统的设计,则需在开关环节加一个定时器。
案例分析:电吹风控制系统的设计 P119
设计要求:电吹风能根据不同的挡位(如冷风挡档、热风挡)输出不同种类的风。
设计分析:电吹风控制系统的被控对象是电吹风装置,被控量是风的速度和温度,控制量是电机的电压,干扰因素是房间温度、电源电压的波动等。
电吹风的控制工作过程:电吹风是要将其内部电热丝的热量通过一个小电风扇扩散出去。
方案构思:选择开环控制系统实现电吹风的控制要求。
设定风的档位就设定了电机的电压和电热丝的阻值,接通电源后,电机带动一个小风扇转动,产生的风通过电吹风的电热丝,输出的就是与设定的风种相对应的风。
确定了电吹风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后,画出必要的电气线路图,选择适当型号的元件和配件,进行组装、调试。
(2)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
简单的闭环控制系统,基本要求:
第一,一个闭环控制系统要正常工作,首先必须是稳定的。
第二,控制系统的控制精度必须符合要求,即系统的输出量与给定值之差应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第三,闭环控制系统应有较好的抗干扰性能。
在进行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时,几项控制要求之间往往会产生矛盾,需要结合具体问题全面解决或有所侧重地解决。
案例分析:抽水马桶水箱的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P120
设计项目:抽水马桶水箱的自动控制系统
设计要求:⒈当水箱中的水位低于达到某一指定高度时,进水口立即进水。
⒉当水箱的水位达到某一指定高度时,进水口立即停进水。
⒊控制系统对控制精度和系统的稳定性均没有特别的要求。
设计分析:⒈从设计要求来看,这是一种自动控制,因此选择闭环控制系统。
⒉被控对象是抽水马桶的水箱,被控量是抽水马桶水箱水位的高度,控制量是进水管的水流量(即进水量),水箱水位的高度与进水量之间呈线性关系。
⒊主要干扰因素是水箱的出水流量。
方案构思:采用浮球作为水位高度的检测装置。当水箱的水位低于水箱的某一高度时,出现了水位差(给定的水位高度与实际水位高度之差),这个信号通过浮球、连杆机构传给进水阀,使进水阀打开,从而水箱进水;当水箱的水位达到水箱的某个高度时,水位差为零,进水阀关闭。
水箱水位的控制过程:拨动冲水旋钮,使出水阀打开,水箱冲水,与此同时,进水阀打开,水箱进水,直到指定水位时,进水阀关闭。
2.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方案
案例分析:自动升旗简易控制装置的设计P121
本单元小结:
事物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人们根据自己的目的,通过一定的手段使事物沿着某一确定方向发展,就形成了控制。人类的控制现象自古就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自动控制得以迅速发展。控制的手段多种多样,控制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开环控制系统是指输出量不对系统的控制产生任何影响的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是指在系统的输出端与输入端之间存在反馈回路,输出量对控制过程产生影响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通常可以用方框图来表示。
在控制系统中,除输入量以外引起被控量变化的各种因素,就是干扰因素。反馈是闭环控制系统的重要特征,体现了一定的思想方法,有着广泛的应用。此外,功能模拟方法、黑箱方法在控制系统设计以及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设计一个控制系统,要明确控制目的、控制对象是什么,要弄清干扰因素以及被控量、控制量,选择经济、易于实现的手段来实现。
怎么样,够全吧。o(∩_∩)o...
通用技术题目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计50分)
1、技术的本质是______,设计的源泉是______。1 P5 P33
2、写出国家标准规定的剖面符号所表示的内容。
如:
金属材料
______ ______ 1 P80
3、比例是图样中的___与其___相应要素的线性尺寸之比。1 P69
4、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能有_______________(至少写4个)。1 P91
5、写出下列工具设备名称所对应的用途。
如:刨子用来对木材表面进行刨削,使其光滑、平直的工具。
虎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钻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P106 107
6、创新设计的主要类型有___ ___ ___。1 P119
7、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有___ ___ ___。2 P26
8、过程中,依据某种特征或方式,可将该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小过程,称这些小过程为___;过程中,各环节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先后出现,完成。这种时间顺序关系,称为__。2 P39
9、简单的控制系统由两部分组成,即___和___。其中的控制装置,包括___ ___ ___,对于闭环系统来说还包括反馈环节与比较环节。2 P109
10、技术的性质包括_______________(至少写4个)。1 P
11、写出国家标准规定的剖面符号所表示的内容。
如:
金属材料
______ ______1P80
12、尺寸的三要素包括___
___
___。1P70
13、材料分为___
___
___三大类.1P90
14、写出下列工具设备名称所对应的用途。
如:刨子用来对木材表面进行刨削,使其光滑、平直的工具。
锯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凿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P98
15、常见结构的类型有___
___
___。2P7-11(小标题)
16、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___ ___。2P30
17、系统的基本特性包括___ ___ ___ ___。2P84
二、实践题(共计50分)
1、 根据下面电路图选择元器件
元器件:①_______ 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1 P84
2、 根据简单的实物电路画出电路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请你绘制出一个开环控制系统框图。2 P106
2、 请你绘制出一个闭环控制系统框图。2 P108
3、届时校园将举办一场篮球赛,你作为总负责人,请将校园篮球赛的流程图画出来。
4、请自行设计一份流程图(该流程图的特征是中间有分支有合并)。
5.图书馆内使用的活动木梯的立体图及待完善的三视图如图所示。
(1)请补齐左视图和俯视图中缺少的线条。
(2)根据立体图所给尺寸,在三视图中标注出木梯对应的长、宽、高尺寸。
1.根据模型补全三视图中所缺的线。
答案:
一:
1. 对客观自然规律的应用 人类的需求
2. 砖 液体
3. 图形 实物
4. 强度、弹性、韧性、硬度、延展性、其他如耐久性、传热性、导电性等
5. 是用来夹持工件的
是用来对工件进行钻孔、扩孔、锪孔、绞孔和攻丝等操作的设备
6. 原理创新 结构创新 外观创新
7. 形状 材料 材料的连接方式
8. 环节 时序
9. 被控对象 控制对象 传感器 控制器 执行器
10. 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
11. 混凝土 木材纵剖面
12. 尺寸界限 尺寸线 尺寸数字
13. 天然材料 合成材料 混合材料
14. 是用来把木料锯断或据割开的工具 主要用于凿削桦眼或其他局部形状的铲削
15. 实心结构 框架结构 壳体结构
16. 结构的形状 重心的位置
17. 整体性 相关性 目的性 环境适应性
二:
1. 电池 电阻器 电位器 灯泡 三极管
(其他很简单,自己做)
问一道高中通用技术的题目
以下为百度百科资料
人工巢箱是招引鸟类的最好方法,巢箱种类包括竹节式、瓦钵式、捆绑式、木箱式。人工鸟巢主要用来招引麻雀、山雀、椋鸟、啄木鸟、小猫头鹰、八哥等。燕子由于自己做巢,人们应该给它们准备好巢材的前提条件,如泥土、水和横在楼板下的木板,这样有木板作依托,燕子即可搭巢产卵。它包括巢体、防雨顶盖及安置架,巢体的正面留有巢穴口,巢穴口内侧的正下方设有防滑梯,巢体顶端设有防雨顶盖,与巢穴口相对的巢体外壁固定有安置架。
[编辑本段]人工鸟巢的制作
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板块厚度1.5—2厘米,巢箱的大小一般为22X12X12厘米(立式)或28X13X12至15厘米。出入口位置在距顶部1/3处,口呈圆形,口径3至4厘米或再大一点儿。箱盖木板不必刨光,外面可涂些与树干相似的颜色或泥土。切勿漆出光来,以免因反光使鸟害怕不易进入。制作时还要注意板间不可留缝隙,以免影响招引效果。制作好的巢箱内可放少量稻草做为巢材。
招引啄木鸟可用一段树干竖着从中间锯开,挖成中空,然后再合上,两头用铅丝绑实挂在树上。
招引小鸟也可用粗竹筒、楼卧,靠一段挖一小洞。
鸟巢尺寸决定引鸟品种专家还提醒说,制作人工巢箱有各种形状和大小,而这不同大小可以招引不同的鸟类。比如说,在南京地区,大型的木板巢箱,当巢箱的直径达到15厘米时,这种巢箱就能够吸引大山雀、红尾鸲、灰惊鸟、白眉姬翁等。另外,巢箱的出入口形状和直径也影响着鸟儿的选择,像椭圆形的入口就是大山雀的最爱。除此之外,专家还表示,在制作和应用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点:(1)板材应充分干燥,厚度不薄于1.5厘米,否则易钉裂或变形,尽量没有缝,如有则涂以木胶,有时在内侧涂以泥土效果也好。外壁涂一层清油,可延长使用寿命。(2)在刷油之前应在前壁、左右壁及箱底等处用墨水编号,便于在不同方位观察与记录。(3)在一定范围林区内所挂置的巢箱,应绘制巢位图,定期对巢箱进行检查,并作详细记录。(4)制作巢箱的材料应用与环境相似的颜色,如灰色、蓝色、绿色等,严禁穿红色、黄色、白色等高亮度的服装,以避免惊吓鸟类。
[编辑本段]人工鸟巢悬挂注意事项
人工鸟巢悬挂时应注意高度,高度可以在六米以上的乔木上,也可选在房檐和楼板下,给鸟一个安静避光的环境。
巢箱的入口一般5-8厘米(直径),不宜过大或过小,以免造成鸟儿不敢入驻或鸟儿驻飞不进去。
巢箱的悬挂方向为背风向阳,这样亲鸟有安全感,并可及早产卵孵化。
(1)人工鸟巢悬挂时应注意高度,高度可以在六米以上的乔木上,巢箱的位置最好设在鸟类便于寻找的主树干上,要固定住,避免左右倾斜或后仰,必要时可稍前倾,以防雨水落入巢内。
(2)巢箱的悬挂方向为背风向阳,这样亲鸟有安全感,并可及早产卵孵化。巢箱的出入口应朝向山下,方位向东或者东南,以向阳避风为宜。
(3)悬挂地点:鸟巢挂置地点应选在植被丰富、水源充足的林缘地带或者农区和林区的交接地带;同时注意选择的地方要应该靠近水源,植被丰富,便于鸟类的取食和隐蔽。在城市公园,应把巢箱挂在游人干扰较少,位置稍高或隐蔽较好的林木上。而人多的地方则容易造成巢箱的人为破坏,鸟也容易被干扰。
(4)悬挂的时间
悬挂巢箱适宜的时间是入冬以前,最迟也得在当年得2、3月。因为许多鸟类在冬季及早春前后就已经开始选择巢址,建筑家园了,鸟巢挂晚了就无法吸引鸟类入住。
(5)悬挂的方法
鸟巢不是挂得越多越好,要考虑林区面积大小和鸟类巢区食物资源等因素,每个在繁殖区的鸟都会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决不允许有别的鸟居住,鸟巢挂得太密集,起不到充分利用的目的。
[编辑本段]人工鸟巢的管理
巢箱不是有鸟住进去就一劳永逸了,鸟类不会永远住在同一个巢内,所以必须要及时打扫清理,以提高鸟巢的利用率。
对所挂巢箱定期(最好在2、3月以前)检查。对巢箱内的鸟粪、食物残体、积有污秽的旧巢进行清除,特别是鼠、蛇、蜂类占用过的更应该彻底清理。鸟对生活环境是很挑剔的,污染严重的地区就不会有鸟生存,就是这个原因。对于变形、开缝及破损的巢箱要进行维修,破损太厉害的要更换。
已有鸟类住过的巢箱,都有不同程度的病菌寄存,在气候条件适宜时,会大量孽生繁殖。因此,对清理过的巢箱应进行消毒,以保证箱内的清洁卫生。消毒方法可采用30%的来苏水进行喷洒;或者用37%的甲醛35ml 加17.5g高锰酸钾制成混合剂,每个巢箱注入1ml进行熏蒸。
保护鸟类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让燕子、麻雀等鸟类繁衍生息,继续翱翔在城市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