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中心(环境影响评估)

本文导读目录:

环评报告评审

环保部门下属的评估中心负责评审,县一级环保部门一般没有评估中心,就是临时组织一些专家进行评审。流程很简单:送审——召开评审会——环评单位修改——报批。

蚌埠市环境影响评价中心怎么样?

蚌埠市环境影响评价中心是2005-03-25在安徽省蚌埠市注册成立的全民所有制,注册地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胜利中路21号。

蚌埠市环境影响评价中心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40300772806709M,企业法人张强,目前企业处于注销状态。

蚌埠市环境影响评价中心的经营范围是:一般经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污染防治研究、开发及应用;环境工程技术咨询服务;环境影响技术评估;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及咨询服务;清洁生产审核、培训。。在安徽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7700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5000万以上 和 1000-5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3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蚌埠市环境影响评价中心更多信息和资讯。

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有哪些

一般而言,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指的是区域,即面积大小。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中,对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规定是:“具体根据环境要素和专题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要求确定。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未明确具体评价范围的,根据建设项目可能影响范围确定。”

在专题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中,做出如下规定:

“5.4.1

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即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

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最远距离超过

25

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

25

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

50

km矩形区域。

5.4.2

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

5

km。

5.4.3

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

200

m的范围。”

不知你这里所说的“有哪些”是什么意思。

2018.02.19

广东省环境技术中心怎么样?

简介:广东省环境技术中心(以下简称"技术中心")是广东省环保厅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和“三同时”管理的主要技术支持机构,于2001年1月由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的事业单位。目前我单位拥有一批经验丰富、专业配套的高、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并建立了行业门类齐全、业务水平高的专家库和人才网络。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服务于我省经济建设发展和环境保护,为省环保局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和科学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家知道环境影响评价方面有哪些期刊可投吗?

都可以还有其他的《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等综合型期刊都可以投 再有是大学学报y_hao(站内联系TA)1、《环境影响评价动态》(月刊) 本刊收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最新颁布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发布最新的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信息,介绍环评相关专业技术和学术动态 主办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影响评价分会; 编辑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2、《环境科学与管理》(月刊) 本刊辟有:环境管理、环境法规、环境生态、环境研究、环境论坛、环境评价、治理技术及环境监测分析等栏目。 主管单位: 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局 主办单位: 黑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3、《环境保护》(半月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核心期刊 内容涉及污染防治技术、监测与评价、环境标准、环境经济、环境与健康等方面,介绍国内外环保的新技术,交流各地环保先进工作经验。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4、《环境保护科学》(双月刊) 内容涉及环境科学各个领域,主要刊登环境科学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环境管理的新理论、环境科学发展的新动向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主管部门:沈阳市环境保护局 主办单位: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 5、《环保科技》(季刊)创刊于1995年,是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主办的贵州省惟一的环境科学期刊。本刊立足贵州,面向全国,是开展环境科学领域内学术交流、学术讨论的园地。 6、《安全与环境学报》本刊为: 科技核心 中文核心期刊 2001年创刊,是安全与环境学科的学术性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逢双月下旬出版,《安全与环境学报》是中文核心期刊 主要刊载石油、化工、环保、矿业、信息、网络、冶金、建筑、交通、勘探、国防等相关领域的安全科学理论、安全工程与技术、安全管理与监察理论、安全检测与监测技术、职业安全与卫生、安全评估方法、事故调查与剖析、网络信息安全、安全数值模拟与仿真、环境科学理论、环境工程与技术、社会与环境、环境与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灾害及其防治、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废物处理及其综合利用、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检测等科学研究新成果、新进展及新方法。 7、《环境科学研究》(月刊)创刊于1988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主管,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为国家一级刊物,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办刊宗旨是,及时刊登反映国内外环境科学发展新动向、环境科学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国内与国际重大区域性环境问题的调查与分析、国家环境重大决策与管理的最新动向、国内外环境科学领域新的研究成果和热点问题的论文;国家重点环境科研项目最新科研成果论文;切中国家环境保护所需的、集中关键及要害问题、有较强实用价值、分类或分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的系统论述;有关国家环境保护宏观决策、大气环境、水环境、区域生态、土壤环境、生态毒理、环境治理工程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固体废物、环境监测与分析技术、环境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等的最新研究成果jin860414(站内联系TA)《绿色科技》(英文名: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由湖北省林业厅主管、花木盆景杂志社主办、武汉新兴绿色科技研究所联办的绿色科技类学术期刊,原名《绿色大世界》,2010年变更刊名为《绿色科技》。本刊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龙源国际期刊网、等全文收录期刊。本刊创办于1963年,月刊,国内统一刊号:CN42-1808/S,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9944,国际大16开本精美印刷,全国公开发行。是全国从事农业、林业、园林、生态、环保、旅游、自然资源、绿色产业与经济、绿色建筑等行业科研、教学、经营、管理工作者的重要参考刊物和论文发表台

我想找一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PDF格式的,你需要下载相关的阅读器。要不你留个邮箱,我传给你。太长了,受限。节录部分,你看哈。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1 标准修订的必要性 ........................................................................................1

2 主要技术依据...............................................................................................2

3 修订原则与总体思路 ....................................................................................2

4 标准编制单位...............................................................................................3

5 标准编制过程...............................................................................................3

6 修订主要内容...............................................................................................4 标准框架 适用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总则 污染源调查和统计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报告书附图、附表及附件要求 推荐模式清单

7 与 93 版大气导则对比...................................................................................7 评价级别的差异 同等评价级别工作量的比较 推荐模式的功能比较 小结

附件 A: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质量模拟重点实验室网站提供电

子资料清单 ..................................................................................................... 1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

编制说明 标准修订的必要性19 家环境保护总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

管理办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

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下称“93版大气导 )规定了大气环境影

响评价的工作内容、范围和技术方法。通过大气导则的实施,提高了大气环境评价的科

学性和规范性,使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技术评估及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更加有针对性。

随着《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国际上环评技

术方法的更新,93 版大气导则从适用范围、技术规范和技术方法上均不能适应新的要求。

目前正在修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为了符合修改后的总纲的要求,大气环

境导则也要与之相适应。

修改的大气导则主要内容有: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则、污

染源调查和统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大气环境影响预

测与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等。与 93 版大气导则相比每个章节都有不同程度的修

改,改动较大的是推荐了预测模式部分。

93 版大气导则推荐的环境质量预测模式基于 60~70 年代的大气边界层理论,已落

后于当今国际主流的环境质量预测模式所应用的 80~90 年代的大气边界层理论。93 版

大气导则推荐的环境质量预测模式假定大气中的污染物扩散在空间上遵循高斯分布,考

虑地面和混合层顶均为不可穿透的平面;按照 Pasquill 稳定度分类方法将大气边界层的

稳定度分为六类,扩散参数由稳定度、扩散距离和时间决定,因此,采用的稳定度分类

和扩散参数是不连续的。这不仅在理论上与大气边界层的湍流特征的连续变化相违背,

也与近几十年对湍流扩散的研究成果不符,尤其是在对流条件下。

93 版大气导则推荐的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a) 不稳定条件下,对于中等及以上有效高度的排放源,其地面浓度预测值和实测

值之比,明显偏低;

b) 未能反映浮力烟羽抬升到混合层顶部附近的实际扩散过程,地面浓度预测值误

差较大;

c) 扩散参数和大气稳定度不连续;

d) 没有考虑建筑物下洗问题。

1

当今国际主流的环境质量预测模式具有下述特点:

a) 按空气湍流结构和尺度概念,湍流扩散由参数化方程给出,稳定度用连续参数

表示;

b) 中等浮力通量对流条件采用非正态的 PDF 模式;

c) 考虑了对流条件下浮力烟羽和混合层顶的相互作用。即浮力烟羽抬升到混合层

顶部附近时,考虑了三个方面的问题:①烟羽到达混合层顶时,除了完全反射

和完全穿透之外,还有“

稳定层中的烟羽,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还将重新进入混合层,并扩散到地面;

③烟羽向混合层顶端冲击的同时,虽然在水平方向也有扩散,但相当缓慢,一

直到烟羽的浮力消散在环境湍流之中,烟羽向上的速度消失之后,才滞后地扩

散到地面;

d) 具有计算建筑物下洗功能。

作为法规推荐的空气质量模型应当体现国家新的法规、标准和环境保护政策。随着

中国加入 WTO 的新形势,中国的法规模式,应与国际主流的模型接轨,防止污染转移

和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主要技术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T 2.1-2007 修订原则与总体思路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

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为依据,与我国其它现行环

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相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等环境保护方针、政策相一致。

与现有导则合理衔接,保留原大气导则行之有效的科学内容,充实或修改原大气导

则已不能适应目前环评理念及理论、技术要求的内容,增加现行法律法规、标准中明确

规定和要求的原大气导则未有的内容。

2

监测

监测点不应少于 10 个;

监测点不应少于 10 个;

一级评价项目不得少于 2 期(冬季、

不得少于二期(夏季、冬季);

一级 夏季)监测;

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 7 天有

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

效数据。

表性的 7 天有效数据。

监测点数不应少于 6 个;

监测点不应少于 6 个;

可取一期不利季节,必要时也应作

二级评价项目可取 1 期不利季节进

二级

二期;

行监测,必要时应做 2 期监测;

全期至少监测 5 天。

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

9

评价级别 修订导则 93 版导则

表性的 7 天有效数据。

若评价区内已有例行监测点位,或有

评价区域近 3 年的监测资料,可不再

如果评价区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

进行现状监测,否则,应设置 2~4

不再安排监测,否则,可布置 1~3

个监测点;

个点进行监测;

三级

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取 1 期不利

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

季节进行监测;

全期至少监测 5 天。

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

表性的 7 天有效数据。

气象资料调查

近 5 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常规地

面气象观测资料;

至少应获取最近三年的常规气象

如果地面气象站不符合条件,还需要

资料;

在评价区范围内设立地面气象站,进

一级

如果气象台(站)不符合条件,应

行为期一年的连续观测;

进行气象现场观测。

如果探空站不符合条件,探空气象资

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

50km 内的格点气象资料。

近 3 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常规地

面气象观测资料;

至少应获取最近一年的常规气象

如果地面气象站不符合条件,还需要

资料;

在评价区范围内设立地面气象站,选

二级

择有代表性的季节进行连续观测,每

如果气象台(站)不符合条件,应

次观测时间不得少于 1 个月;

进行气象现场观测。

如果探空站不符合条件,探空气象资

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

50km 内的格点气象资料。

可直接使用建设项目所在地距离

最近的气象台(站)的资料。

只需按总纲要求调查评价区的主要

三级

气候特征。

至少应获取最近一年的常规气象

资料。

预测内容

典型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敏感点处

的地面浓度和评价区域内的最大地

面浓度;

小时平均和日平均的最大地面浓

典型日气象条件下,环境敏感点处的

度和位置;

地面浓度和评价区域内的最大地面

不利气条件下,评价区域内的浓度

浓度;

分布图及其出现的频率;评价区域

长期气象条件下,环境敏感点处的地

年长期平均浓度分布图;

一级

面浓度和评价区域内的最大地面浓

可能发生的非正常排放条件下的

度以及浓度场分布图;

浓度分布图;

非正常排放条件下,环境敏感点处的

必要时还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

地面浓度和评价区域内的最大地面

环境质量。

浓度;

对于施工期超过一年的项目,并且施

工期排放的污染源较大,还应预测施

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

典型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敏感点处 小时平均和日平均的最大地面浓

二级

的地面浓度和评价区域内的最大地 度和位置;

面浓度;

不利气条件下,评价区域内的浓度

10

评价级别 修订导则 93 版导则

分布图及其出现的频率;评价区域

典型日气象条件下,环境敏感点处的

年长期平均浓度分布图;

地面浓度和评价区域内的最大地面

浓度;

可能发生的非正常排放条件下的

浓度分布图。

长期气象条件下,环境敏感点处的地

面浓度和评价区域内的最大地面浓

度以及浓度场分布图;

非正常排放条件下,环境敏感点处的

地面浓度和评价区域内的最大地面

浓度。

小时平均和日平均的最大地面浓

度和位置;

三级 不做预测

不利气条件下,评价区域内的浓度

分布图及其出现的频率;评价区域

年长期平均浓度分布图。

修订导则中的评价范围是按估算模式计算的影响范围确定的,考虑了排放强度和排

放方式对环境的影响,比现行导则的规定更具有科学性。

修订导则中对监测的要求与现行导则差不多,只是二、三级评价监测的天数由原来

的 5 天增加到 7 天有效数据。

修订导则中对气象资料的要求与现行导则相比,增加了资料收集的内容,减少了现

场观测的内容。

对于一级评价项目,如果地面气象站资料不能利用,则需要进行为期一年的连续观

测。此工作要求比 93 版导则明确,目的是为了提高数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对于二级评价项目,如果地面气象站资料不能利用,则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季节进

行连续观测,每次观测期限应在 1 个月以上。

如果探空站不符合条件,探空气象资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 50km 内的格

点气象资料,不进行观测,可减少大量的工作。50km 内的格点气象资料可到国家环境保

护总局环境质量模拟重点实验室网站上下载。

三级评价只需按总纲要求调查评价区的主要气候特征,可以不收集气象观测资料。

修订版导则中规定环境空气质量预测内容按不同评价等级收集的气象观测资料对各

预测因子进行逐时计算,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规定的各项污染物浓度限值所对应的取

值时间进行预测。比 93 版导则中增加了逐时计算的内容要求,因此,一二级评价模式预

测的工作量要较 93 版导则大一些。三级评价可不进行预测,预测评价工作量小于 93 版

大气导则。

7.3 推荐模式的功能比较

对修订版导则和93版导则中推荐模式能够处理的源类型、需要输入的气象数据

界层参数的处理、模式对扩散的处理等进行了对比,具体内容见表 5

11

表 5 修改导则和 93 导则推荐模式的功能比较

功能 ADMS、AERMOD 模式 93 导则推荐模式

处理源类型 点、面、线、体源(AERMOD 不包括线源) 点、面源

输入的气象数据 多层气象数据,也可以仅用地面气象数据 地面气象数据

低空廓线数据 使用风速、温度和湍流的廓线数据 仅使用风速廓线数据

烟羽抬升到混合层顶部,采用部分反射、部分 烟羽抬升到混合层顶部,采

混合层顶的处理

穿透、穿透部分又部分返回 用全反射

经验公式计算或

对流混合层、稳定边界层

方法

混合层高度

摩擦速度、onin-Obu 风速、风向、稳定度、混合

边界层参数

度、机械和对流混合层高度、热通量 层高度

城市、农村、平坦、复杂地

地形分类 按土地利用给出各种地面的粗糙度

地形处理 有地形预处理

按空气湍流结构和尺度概念,湍流扩散由参数

扩散参数和大气稳定度不连

扩散参数和大气稳定度

化方程给出,扩散参数、稳定度用连续参数表

建筑物下洗功能 有 没有

不稳定条件下的垂直扩散 采用非正态的PD 采用正态分布

7.4 小结

综上所述,修订版导则中的一级评价项目数量与 93 版导则中的数量相当,工作量略

有增加;二级评价项目数量比 93 版导则中的数量增加,工作量略有减少;三级评价项目

数量比 93 版导则中的数量减少,工作量大大减少。

从理论上讲,修订导则模式优于 93 版导则模式。

12

附件 A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质量模拟重点实验室网站提供电

子资料清单

1) 估算模式用户手册(中文)

2) AERMOD 用户手册(中文)

3) AERMOD 用户手册(英文)

4) AERMOD 用户手册附加内容(英文)

5) AERMOD 气象预处理用户手册(英文)

6) AERMOD 地形预处理用户手册(英文)

7) AERMOD 技术文件(英文)

8) AERMOD 模型在中国环评中的应用实例(中文)

9) ADMS-EIA 用户手册(中文)

10) ADMS 技术文件(英文)

11) ADMS 计算边界层廓线参数与观测值的比较(英文)

12) ADMS 模型在中国环评中的应用实例(英文)

13) ADMS-EIA 模型实例演示(中文)

14) CALPUFF 用户手册(中文)

15) CALPUFF 模型模拟中国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实例(中文)

16) CALPUFF 用户手册(英文)

17) CALPUFF 气象预处理用户手册(英文)

18) APPW05 美国 EPA 推荐模式说明(英文)

19) AERMOD、ADMS、93 导则三种模式与实验数据对比

-简单地形

20) AERMOD、ADMS、93 导则三种模式与实验数据对比-建筑物下洗

21) 修改版大气导则应用典型范例

22) 导则推荐模式专家意见

西安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控制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怎么样?

西安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控制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是2017-01-19在陕西省西安市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航天中路669号科研综合楼主楼第12,14层。

西安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控制技术中心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610138MA6U1BB27J,企业法人王永利,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西安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控制技术中心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及咨询服务;水土保持监测及技术评估;环保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技术咨询服务及技术成果转化;环保设备、环保材料的研发、销售、安装及调试;园林绿化工程、水土保持规划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及技术服务;法律咨询(不含中介、代理服务)。(上述经营范围涉及许可经营项目的,凭许可证明文件或批准证书在有效期内经营,未经许可不得经营)。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西安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控制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 评论列表:
  •  泪灼挽鹿
     发布于 2022-06-02 21:04:04  回复该评论
  • ,环境管理的新理论、环境科学发展的新动向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主管部门:沈阳市环境保护局主办单位: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5、《环保科技》(季刊)创刊于1995年,是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主办的贵州省惟一的环境科学期刊。本刊立足贵州,面向全国,是开展环境科学领域内学术交流、学术讨论的
  •  世味稚然
     发布于 2022-06-02 21:09:20  回复该评论
  • 大小。《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中,对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规定是:“具体根据环境要素和专题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要求确定。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未明确具体评价范围的,根据建设项目可能影响范围确定。”在专题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中,做出如下规定:“5.4.1根
  •  语酌绾痞
     发布于 2022-06-03 05:26:09  回复该评论
  • 象条件下,环境敏感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区域内的最大地面浓度以及浓度场分布图; 非正常排放条件下,环境敏感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区域内的最大地面浓度。 小时平均和日平均的最大地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