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是怎样崛起的?技术从何而来?
崛起主要来自好的君主和善用贤臣,技术都来自其他国家的能臣,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是由秦穆公开始重用百里溪开始让秦国有了一定基础,然后到秦孝公重用商鞅,之后的几代英明的君主治理之下让秦国非常强大。
人说秦朝以前的中国人发明创新能力强,考古证明炼钢术比现代美国先进,怎么秦以后中国像病蛇一样没创新?
古代中国人创新能力强 这一点从哪里可以证明啊 我以前也是那么认为的,但是现在发现人家国外并不比中国人差啊 中国的四大发明,人家外国都不承认啊
创新需要经验的积累。创新不是问问那么简单的,那是科学和规律发展的道理。和是哪国人无关。你得问问也没
秦朝两项先进发明,堪称世界一绝,但一发明的神秘技术被西方抄袭
秦朝是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结合了六国的势力,国力强盛。不过在战国时期,六国争霸的时候,秦始皇能从众多小国中崛起,肯定是有他的过人之处,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前期的统治非常顺利,他施行了各种国策,发展经济,国内一时间经济繁荣,可是到了后期秦始皇他修建了长城和阿房宫,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使得百姓积怨深厚,秦始皇一度被人当成是一个暴君。
对于秦始皇的功过,在当时就存在很大的争议,他创造了很多的奇迹,但是也做出了令人反感的事情,让他的形象在人们的心中左右徘徊,可是不能否认的是,秦始皇的很多作为确实对后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并且起了推动了作用。秦始皇不仅在国家统治上做出很大的成就,在当时还有很多先进的发明,才会使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诞生。
当时有两个比较先进的发明,根据我们了解到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些发明是不可能出现在当时的,可是在秦皇陵和秦朝古墓的挖掘中,确实发现堪称世界一绝的发明设计。这第一个发明就是秦弩,这是一种类似于弓箭的兵器,但是射速和射程要比弓箭强很多,杀伤力也是弓箭的几倍,专家根据出土秦弩的研究,秦弩平均射程在三百米左右,可以直接导致毙命的距离在一百五十米左右,可是说是非常强了。
秦弩虽然和枪支无法比较,但是在古代战场上,这种武器无疑是最好的武器,秦军也是因为有秦弩的助力,他们才能在战场上百战百胜。西方的弩在十九世纪末才发明出现,所以我们的弩要领先西方两千多年,这是我们值得骄傲的一个发明,要感谢秦始皇的创造。
还有一个发明便是青铜剑,青铜剑在很多的古墓中都有出现,但是在秦朝古墓中青铜剑的平均长度是0.8米以上,而其他的国家大多都是在0.6米左右,秦朝的青铜剑不仅在长度上更胜一筹,而且其锻造技术精密,在兵马俑一号和二号俑坑中出土了很多青铜剑,在地下深埋两千多年,但是上面没有锈迹,而且依旧是削铁如泥。
专家为了研究青铜剑千年不绣的秘密进行了长达数年的研究,终于通过实验证明在青铜剑的表面有一层铬盐化合物,这个发明一经问世,西方国家很快就抄袭了研究成果,并且在上世纪中期申请了专利。什么新意。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1)春秋:春秋末年开始使用牛耕;开始出现铁农具。
(2)战国:在春秋开始使用铁器的基础上,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牛耕得到推广;各国兴修水利,最著名的是秦国的都江堰。
(3)秦朝:中原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珠江流域(今广东、广西),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
(4)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播,西域开始使用铁器;发明和使用了播种工具——耧车;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族得到了铁器,还学会内地铸造铁器的技术;西汉西域传人的作物品种有葡萄、苜蓿、核桃、胡罗卜等。
(5)三国:大批北方农民为避战乱迁居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
(6)南北朝:贾思勰总结北方人民长期生产经验,写出《齐民要术》这部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7)隋唐:为加强南北经济交流,隋朝开凿大运河;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造了曲辕犁;创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8)北宋: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福建普遍种植,政府把它推广到江浙和淮河流域。
(9)南宋:棉花种植从广东、福建向北扩展到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
(10)元朝:棉花种植区域进一步推广到全国。
(11)明朝:政府推广植棉,棉花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棉布成为人民的主要衣料;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烟草等作物传入我国。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影响因素:①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②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
③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2)过程: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逐渐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②隋唐时期:唐朝中后期,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江南地区农业发展逐渐超过北方。
③南宋时:南移完成。标志:“苏湖熟,天下足”,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答案)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写了影响和过程,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秦汉时期的工艺是怎样的呢?
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建立与巩固的时期。集权的政治制度要求工艺生产具备统一性和宏大的规模,这从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等秦代建筑与雕塑中可见一斑。
秦汉时期手工业的经营方式有官营和私营两类。前者主要满足皇室贵族、各级政府衙门和军队的需要,规模宏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管理完善、资金雄厚。私营手工业则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自然经济的重要内容。
秦代官营手工业包括采矿、冶铸、兵器、车辆、工具、漆器、陶器等。从中央到地方,政府设立了规模庞大的手工业管理机构。秦汉时期,冶铁业发展较大,出现了多次锻打的百炼钢技术,提高了兵器、农具等铁器的质量,促进了社会生产。秦代早期吏治清明,民风淳朴,工艺亦重实用,造型洗练,敦厚质朴。由于秦朝统治仅15年时间,遗留的工艺品不多,主要是青铜器、漆器和陶器等。
汉代的工艺品种增多,在艺术、技术、材料等方面均有新的创造,取得了实用与审美的统一,具有一物多用的功能。例如铜灯不仅便于使用,还可作为装饰品;多子漆器奁盒设计巧妙,充分利用了空间。纺织是此时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官营作坊人数达数千之众。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纺织品,种类多,制作精美,代表了当时纺织工艺的较高水平。山东临淄、河南陈留和襄邑等地也是当时纺织品的著名产地。
汉代工艺的装饰常以现实生活、生产为题材,如宴饮、舞乐、狩猎、攻战、耕种、收割、冶炼等。由于汉代儒学的宗教化、谶纬神学的兴起以及厚葬之风的盛行,装饰题材中也流行羽化登仙,祥瑞迷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等内容。装饰多采用平面剪影的表现手法,善于把握动态和典型特征,具有质朴古拙、灵动多样、满而不乱、多而不散的特点。
这个时期中国各地、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十分活跃,形成国内统一的商业市场,如“陇蜀之丹漆旄羽,荆扬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楠梓竹箭,燕齐之鱼盐旃裘,兖豫之漆丝絺纻”等。由此,形成了手工业者与商人合而为一、自产自销的经营特点。
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从长安直达中亚、西亚及地中海东岸的陆上丝绸之路,汉代还开通了到印度的陆上通道以及沿中国海岸经朝鲜到达日本的海上水路,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中国的丝绸、漆器和铁器等工艺品开始出口,传向世界。
听说 秦朝 已经有了 流水线 式的生产方式?是真的吗??
他们那个不叫流水线式生产方式
而应该叫 标准化生产
我觉得可能也就是为了开模具方便
并没有想到那么远
因为只有部分战争资源达到了标准化生产
当时工业也还没有形成呢 还只是零星的手工业
西方的标准化生产 也差不多才有100多年的历史
标准化生产的理念和标准、条例的形成 应该顶多也只有100年左右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以后
整个国家成为一部严丝合缝的战争机器
所以 在武器等战争资源的生产上
就自然而然产生了这种 准标准化生产模式
由于没有证据证明
这种准标准化生产是否应用到民用上
以现在的史料看
这应该是个偶然
因为生产力和社会进程还没有达到工业飞跃的程度
应该只是秦国的武器制造部门为了加快战争消耗品而暂行的一个方法
这样集中的生产 必然会有非常大的资源需求
所以说 在秦灭亡以后 这种方式就消失了
我自己就是做大工业的 所以这个方面有点了解
四大发明之一,秦朝的时候有纸吗?
没有
造纸术发明时间:西汉时期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这表明了中国古代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
发展与历史
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为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纸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纸是用以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等的片状纤维制品。一般由经过制浆处理的植物纤维的水悬浮液,在网上交错的组合,初步脱水,再经压缩、烘干而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中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质地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远古以来,中国劳动人民就已经懂得养蚕、缫丝。秦汉之际以次茧作丝绵的手工业十分普及。这种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操作时的基本要点包括,反复捶打,以捣碎蚕衣。这一技术后来发展成为造纸中的打浆。此外,中国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为丝麻脱胶,这种技术也给造纸中为植物纤维脱胶以启示。纸张就是借助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
历史上关于汉代的造纸技术的文献资料很少,因此难以了解其完整、详细的工艺流程。后人虽有推测,也只能作为参考之用。总体来看,造纸技术环节众多,因此必然有一个发展和演进的过程,绝非一人之功。它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在造纸术发明的初期,造纸原料主要是树皮和破布。当时的破布主要是麻纤维,品种主要是苎麻和大麻。据称,我国的棉是在东汉初期,与佛教同时由印度传入,后期用于纺织。当时所用的树皮主要是檀木和构皮(即楮皮)。最迟在公元前2世纪时的西汉初年,纸已在中国问世。最初的纸是用麻皮纤维或麻类织物制造成的,由于造纸术尚处于初期阶段,工艺简陋,所造出的纸张质地粗糙,夹带着较多未松散开的纤维束,表面不平滑,还不适宜于书写,一般只用于包装。
直到东汉和帝时期,经过了蔡伦的改进,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工艺流程,其过程大致可归纳为四个步骤:
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
第二是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
第三是抄造,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
第四是干燥,即把湿纸晒干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
汉代以后,虽然工艺不断完善和成熟,但这四个步骤基本上没有变化,即使在现代,在湿法造纸生产中,其生产工艺与中国古代造纸法仍没有根本区别。造纸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原料方面,魏晋南北朝时已经开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纸。到了隋朝、五代时期,竹、檀皮、麦杆、稻杆等也都已作为造纸原料,先后被利用,从而为造纸页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充足的原料来源。
其中,唐朝利用竹子为造纸术
原料制成的竹纸,标志着造纸技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竹子的纤维硬、脆、易断,技术处理比较困难,用竹子造纸的成功,表明中国古代的造纸技术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唐时,在造纸过程中加矾、加胶、涂粉、洒金、染色等加工技术相继问世,为生产各种各样的工艺用纸奠定了技术基础。生产出来的纸张质量越来越高,品种越来越多,从唐代到清代,中国生产的用纸,除了一般的纸张外,还有各种彩色的腊笺、冷金、错金、罗纹、泥金银加绘、砑纸等名贵纸张,以及各种宣纸、壁纸、花纸等。使纸张成为人们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纸的发明、发展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公元105年改进造纸后,造纸术就从河南向经济文化发达的其它地区传播。蔡伦被封到陕西洋县。
为龙亭侯,造纸术就传到汉中地区并逐渐传向四川。据蔡伦家乡湖南耒阳的民间传说,蔡伦生前也向家乡传授过造纸术。东汉末年山东造纸也比较发达,出过东莱县(今掖县)的造纸能手左伯。公元二世纪造纸术在我国各地推广以后,纸就成了和缣帛、简 牍的有力的竞争者。
公元三到四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了帛、简而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公元三到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造纸术不断革新。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扩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纸。在设备方面,继承了西汉的抄纸技术,出现了更多的活动帘床纸模,用一个活动的竹帘放在框架上,可以反覆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提高了工效。在加工制造技术上,加强了碱液蒸煮和舂捣,改进了纸的质量,出现了色纸、涂布纸、填料纸等加工纸。
从敦煌石室和新疆沙碛出土的这一时期所造出的古纸来看,纸质纤维交结匀细,外观洁白,表面平滑,可谓“妍妙辉光”。公元六世纪的贾思勰还在《齐民要术》中,专门有两篇记载了造纸原料楮皮的处理和染
黄纸的技术。同时,造纸术传到我国近邻朝鲜和越南,这是造纸术外传的开始。
公元六——十世纪的隋唐五代时期,我国除麻纸纸、楮皮、桑皮纸、藤纸外,还出现了檀皮纸、瑞香皮纸、稻麦秆纸和新式的竹纸。在南方产竹地区,竹材资源丰富,因此竹纸得到迅速发展。关于竹纸的起源,先前有人认为开始于晋代,但是缺乏足够的文献和实物证据。从技术上看,竹纸应该在皮纸技术获得相当发展以后,才能出现,因为竹料是茎秆纤维,比较坚硬,不容易处理,在晋代不太可能出现竹纸。竹纸应该起源于唐以后,而在唐宋之际有比较大的发展。欧洲要到十八世纪才有竹纸。
这一时期的产纸地区遍及南北各地。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2] ,因此兴起了印书业,这就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纸的产量、质量都有提高,价格也不断下降,各种纸制品普及于民间日常生活中。名贵的纸中有唐代的“硬黄”、五代的 “澄心堂纸”等,还有水纹纸和各种艺术加工纸。唐代的绘画艺术作品已经有不少纸本的,正反映出造纸技术的提高。
在公元十到十八世纪的宋元和明清时期,楮纸、桑皮纸等皮纸和竹纸特别盛行,消耗量也特别大。造纸用的竹帘多用细密竹条,这就要求纸的打浆度必须相当高,而造出的纸也必然很细密匀称。先前唐代用淀粉。
糊剂做施胶剂,兼有填料和降低纤维下沉槽底的作用。到宋代以后多用植物粘液做“纸药”,使纸浆均匀,常用的“纸药”是杨桃藤、黄蜀葵等浸出液。这种技术早在唐代已经采用,但是宋代以后就盛行起来,以致不再采用淀粉糊剂了。
这时候的各种加工纸品种繁多,纸的用途日广,除书画、印刷和日用外,我国还最先在世界上发行纸币。这种纸币在宋代称作“交子”,元明后继续发行,后来世界各国也相继跟着发行了纸币。明清时期用于室内装饰用的壁纸、纸花、剪纸等,也很美观,并且行销于国内外。各种彩色的蜡笺、冷金、泥金、罗纹、泥金银加绘、砑花纸等,多为封建统治阶级所享用,造价很高,质量也在一般用纸之上。
这一时期里,有关造纸的著作也不断出现。如宋代苏易简的《纸谱》、元代费著的《纸笺谱》、明代王宗沐的《楮书》,尤其是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造纸技术都有不少记载。而《天工开物》第十三卷《杀青》中关于竹纸和皮纸的记载,可以说是具有总结性的叙述。书中还附有造纸操作图,是当时世界上关于造纸的最详尽的记载。 经过元、明、清数百年岁月,到清代中期,我国手工造纸已相当发达,质量先进,品种繁多,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发展传播的物质条件。
造纸术流传
造纸术首先传入与我国毗邻的朝鲜和越南随后传到了日本。在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不久,朝鲜和越南就有了纸张。朝鲜半岛各国先后都学会了造纸的技术。纸浆主要由大麻、藤条、竹子、麦杆中的纤维提取。大约公元四世纪末,百济在中国人的帮助下学会了造纸,不久高丽、新罗也掌握了造纸技术。此后高丽造纸的技术不断提高,到了唐宋时,高丽的皮纸反向中国出口。西晋时,越南人也掌握了造纸技术。公元610年,朝鲜和尚昙征渡海到日本,把造纸术献给日本摄政王圣德太子,圣德太子下令推广全国,后来日本人民称他为纸神。
中国的造纸技术也传播到了中亚的一些国家,并从此通过贸易传播到达了印度。
造纸术被误传为经过怛罗斯之战西传。实际根据杜佑《经行记》的记载,被俘的工匠里没有造纸工匠。近几年有乌兹别克斯坦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在怛罗斯之战之前,造纸术就以和平的方式通过拔汉那首府浩罕传往撒马尔罕。 10世纪造纸技术传到了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埃及的开罗和摩洛哥。在造纸术的流传中,阿拉伯人的传播功劳不可忽视。
欧洲人是通过阿拉伯人了解造纸技术的,最早接触纸和造纸技术的欧洲国家是一度为阿拉伯人,摩尔人统治的西班牙。公元1150年,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萨狄瓦,建立了欧洲第一个造纸场。公元1276年意大利的第一家造纸场在蒙地法罗建成,生产麻纸。法国于公元1348年,在巴黎东南的特鲁瓦附近建立造纸场。此后又建立几家造纸场,这样法国不仅国内纸张供应充分,而且还向德国出口。德国是14世纪才有自己的造纸场。英国因为与欧洲大陆有一海之隔,造纸技术传入比较晚,15世纪才有了自己的造纸厂。瑞典1573年建立了最早的造纸厂,丹麦于1635年开始造纸,1690年建于奥斯陆的造纸厂是挪威最早的纸厂。到了17世纪欧洲各主要国家都有了自己的造纸业。
西班牙人移居墨西哥后,最先在美洲大陆建立了造纸厂,墨西哥造纸始于 1575年。美国在独立之前,于1690年在费城附近建立了第一家造纸厂。到19世纪中国的造纸术已传遍五洲各国。
为了解决欧洲纸张质量低劣的问题,法国财政大臣杜尔阁曾希望利用驻北京的耶稣会教士刺探中国的造纸技术。乾隆年间,供职于清廷的法国画师、耶稣会教士蒋友仁将中国的造纸技术画成图寄回了巴黎,中国先进的造纸技术才在欧洲广泛传播开来。1797年,法国人尼古拉斯·路易斯·罗伯特成功地发明了用机器造纸的方法,从蔡伦时代起中国人持续领先近2000年的造纸术终于被欧洲人超越。
造纸术的发明和推广,对于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针对企图否定蔡伦是造纸术发明人,否定中国是造纸的发明国的歪风,1990年8月18日至22日在比利时马尔梅迪举行的国际造纸历史协会第20届代表大会一致认定,蔡伦是造纸术的伟大发明家,中国是造纸术的发明国。据洛阳市地方史志编委会石建厚同志考证。位于洛阳汉魏故城近郊的缑氏(今本魏书注:“纸氏”作“缑氏”,马涧河流经缑氏那一段河流古时为“造纸河”,沿岸原有“造纸河碑刻”,借已失损。
总之,造纸术就是沿着唐朝—阿拉伯—欧洲这个路线传播的。
考古发现
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汉古纸是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古烽燧亭中发现的,年代不晚于公元前49年。
年5月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出土的古纸经过科学分析鉴定,为西汉麻纸,年代不晚于公元前118年。1973年在甘肃居延肩水金关发现了不晚于公元前52年的两块麻纸,暗黄色,质地较粗糙。
年在陕西扶风中延村出土了西汉宣帝时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张麻纸;1979年在甘肃敦煌县马圈湾西汉烽燧遗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汉麻纸。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纸质地图残片,表明了当时的纸可供写绘之用。从上述西汉出土的纸的质量来看,西汉初年的造纸技术已基本成熟。
意义与价值
造纸术——尤其是东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又称“蔡侯纸”),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于携带,取材广泛不拘泥,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
有了文字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很好的载体。古代埃及人利用尼罗河的纸草来记述历史;在古代的欧洲,人们还长时间地利用动物的皮比如羊皮来书写文字;而中国,在造纸术发明以前,甲骨、竹简和绢帛是古代用来供书写、记载的材料。但是甲骨、竹简都比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阅读奏章,就要整整一车;绢帛虽然轻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贵,也不适于书写。到了汉代,由于西汉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甲骨和竹简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了,从而促使了书写工具的改进——纸被发明出来了。造纸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工艺,纸的发明是中国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所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是中国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成就,对中国历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秦朝,手工业技术的蓬勃发展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秦朝时期的手工业发展具体表现在制造铁器和青铜器上,技术已经很成熟了。还有就是丝织业的发展也开始起步,并逐步稳定。秦砖汉瓦也非常有名,在建筑上也有自己的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