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内容与关键技术(课题的关键技术)

本文导读目录:

虚拟现实的关键技术和研究内容是什么?

虚拟现实是多种技术的综合,其关键技术和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环境建模技术。虚拟环境的建立是虚拟现实技术的核心内容,环境建模的目的是获取实际三维环境的三维数据,并根据应用的需要,利用获取的三维数据建立相应的虚拟环境模型。 。虚拟现实中的人机交互远远超出了键盘和鼠标的传统模式,三维交互技术已经成为计算机图形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此外,语音识别与语音输入技术也是虚拟现实系统的一种重要人机交互手段。 系统集成技术 。由于虚拟现系统中包括大量的感知信息和模型,因此系统的集成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集成技术包括信息的同步技术、模型的标定技术、数据转换技术、识别和合成技术等等。

智能交通系统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技术有哪些

ITS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实时的动态交通管理和流量监控让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成为最佳的城市交通解决办法。“智能交通是一个国情相关性很强的领域。”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贾利民说,自上世纪80年代智能交通技术起步以来,各国政府和专家都根据本国国情在美国研究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着本土化探索。比如,北京市道路网络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完善,基本形成了环形加放射式的道路网络。建成了比较完善的智能化道路交通指挥管理系统、动物园公交枢纽运营管理和乘客信息服务系统、全市统一的高速公路信息中心、自主研发了浮动车动态交通信息采集处理和发布系统、开通了市政交通RFID/xinpin/yikatong/' target='_blank'一卡通系统以及长途客运站的联网售票系统、出租车安防监控中心、化学危险品运输车辆GPS监控系统。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科技信息通信处科技办主任王世华说:根据统计,智能交通管理全面应用以来,北京市路网综合通行效力提高15%以上,交通事故意外死亡率连续十年下降,城市交通服务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系统应用在维护城市交通正常运行、应对雨雪雾等极端恶劣天气和奥运会、建国60周年大庆等重大交通保卫活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继北京之后,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杭州等众多大城市都已相继打造出智能交通系统,缓解交通压力。中国智能交通相比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约晚十年,一直从事物联网研究的国联证券分析师郝杰介绍说,“据有关方面测算,今年中国智能交通的市场规模保守估计在100亿元,每年的增长幅度至少能达到30%左右。”智能交通的发展对拉

zigbee研究的内容和实现的关键技术

ZigBee优点就是能够自由组网,功耗比蓝牙和WiFi低,适用在无法接电长期工作的环境下 ,万一某些网络节点坏了,还可以通过网络其他节点通信,研究的关键就是各种协议,比如zstack,如何稳定安全低功耗的通信,尤其安全这块,国内很多买的片子没加密,很容易被人入侵,国外的片子就打开硬件加密指令,见到ZigBee曾用于煤矿井下人员定位,在恶劣防爆的情况下。

研究基础、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一)研究基础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原地质矿产部和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量地下水及其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评价工作,包括区域水文地质、供水水文地质、环境水文地质、地下水资源的评价与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经过50多年来的水文地质工作,基本查明了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区域分布规律,并开始把地下水作为水圈、岩石圈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环境因子,开展地球表层四大圈层相互关系及大陆水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利用大剖面、同位素等技术研究地下水循环运动方式,水文地质信息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加快了对地下水评价研究的不断深入。

在50多年的地下水评价过程中,突出国家意志、服务国家目标是地下水科学研究和调查评价工作的根本;发挥水文地质基础研究和调查评价优势,侧重地下水的区域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是国家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需求;根据时代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不断完善地下水评价理论与方法,提高地下水评价工作服务社会能力是其应有特色。

始于70年代,应用数学和地下水动力学的相互渗透,以及电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丰富了传统水文地质学的内容。从稳定流发展到非稳定流,从二维流发展到三维流,从一般均衡法、比拟法,进入到解析法和有限单元或有限差分数值法、相关分析法等,不断推动地下水数量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发展。因而不论在理论上和具体计算技术上,都较以前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地下水资源评价不再使用“四大储量”的概念,代之以资源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地下水资源研究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把主要目标逐渐转向管理模型的研究,即研究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调控和保护地下水资源,使之处于对人类生活与生产最有利状态。因此,它不仅涉及水文地质学的各个领域,而且涉及与地下水开发活动有关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问题,通过数学模型和最优化技术,建立地下水管理模型,实现管理目标。

但是面对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地下水评价方法研究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不适应新的需求问题。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是基于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的发展过程,在评价指导思想、评价理念和评价方法诸方面,存在历史的局限性,急需按新的要求进行完善和发展。例如由于受当时认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局限,对地下水的资源、环境和生态自然功能属性以及社会功能属性的基本认识和评价方式,对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水循环理念体现不足,静态思维比较浓烈,或者受过去评价方法的局限而对当前地下水超采和环境地质问题的认识或许存在人为偏差。

总之,目前的地下水评价方法基本仍然沿用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下水评价的理念和方法,保留着偏重地下水资源功能的评价,不够重视环境、生态和调蓄功能量化评价缺陷,无论是在评价工作的指导思想或有关理念方面,还是评价方法和关键技术方面,都存在不适应21世纪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方面或局限;同时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循环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加之水循环理论和同位素技术、“3S”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相关应用理论的日趋成熟和广泛应用,为全面提升我国地下水评价的科学水平奠定了基础。但是,如何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水循环演化科学理论指导梳理和发展地下水评价方法,继承传统方法的精华,充分利用消化先进理论和先进技术,围绕这次评价工作,建立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水循环演化理念的、具有不同区域针对性的地下水评价科学方法,都是重要难题。

本书作者,自1983年以来先后参加了“六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第38 项中的“华北地区及其分区地下水入渗补给量时空变化规律的研究”课题、中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项目“黄淮海平原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研究”、“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华北及山西能源基地水资源研究”、“八五”地质矿产部重点基础项目“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化及其对未来生存环境影响”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人类活动影响下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演化与发展”,以及中国工程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项目第六课题研究。在“八五”和“九五”期间,主持或负责组织完成的相关项目有:①主持完成原地质矿产部前沿科技计划课题“层圈间水循环中区域地下水的演化过程”研究;②组织完成原地质矿产部重点基础性研究项目“区域地下水演化过程及其层圈间相互作用”(首席科学家张宗祜院士);③主持完成国土资源部百人计划项目“全新世以来华北平原区域地下水演化过程”;④主持完成水利部项目“海河流域水资源规划”专题2——“海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现状评价与环境地质效应分析”;⑤主持国土资源部“西北专项计划”重点前沿科技项目“西北典型内流盆地水循环规律与地下水资源形成演化模式”;⑥主持国家科技部公益基础项目“太行山前平原南水北调地下调蓄潜力与效益研究”;⑦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类活动对干旱区地下水循环变异影响阈识别”;⑧主持开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区域水资源特征与作物布局结构适应性研究”和国家“973”课题“海河流域二元水循环模式与水资源演变机理”;⑨国土资源部应用基础研究项目“西北地区水资源演化与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了解和掌握大量实测和试验研究资料及研究成果,奠定了本研究的基础。

(二)总体研究思路(图1-1)

1)以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特别是近20年来的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和研究成果为基础,充分吸取国内外区域性地下水评价的经验与教训,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建设规划的需求,以水循环科学理论和地下水系统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多学科方法,以地下水系统为单元,调整评价深度与广度,评价地下水的数量、质量、各属性功能,为项目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图1-1 总体研究思路

2)体现区域性评价与专题性评价相结合、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地下水属性功能评价相结合;由面积性评价工作转向重点区评价工作、由地下水现状评价转向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动态评价。

3)以全国地下水系统划分为基础,全国性、区域性和专题性评价相互融合。

4)强调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系统应用新理论与新技术,适度超前,以点上工作的突破带动整体水平提高,体现地质工作根本转变的地下水评价新观念与新理论应用。

5)强调各层次、各区域评价工作之间的有机联系,始终保持全国工作、区域工作、典型工作的整体协调推进,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重视资源评价与环境评价并重。

6)以地下水系统的划分为基础,按照系统论与层次分析的思路,研究地下水评价方法有关问题,遴选适宜的模型和方法。以地下水系统为计算单元,重点评价地下水补给资源、可利用资源量、储量资源、地下水质量状况与变化趋势;开展地下水系统的调蓄能力、环境与生态功能评价方法问题研究。

7)地下水资源量评价,以区域性地下水资源评价为主,其精度要达到1/25万的要求;重点城市、重点地区以1/5万~1/10万的精度评价,对城市水资源与工业布局、城市环境、生态建设进行相关的研究,在供需分析的基础上对城市地下水资源保证程度进行分析。地下水可利用量的评价,以环境质量为约束,保障维持涵养生态最低限度需水量条件,作为评价目标约束条件之一。

8)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方法研究,突出优势功能和脆弱性方面评价,采用点与面、局部与区域、典型与一般相结合原则,重点反映区域特征和重点地段特殊问题状况及时空分布规律,包括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的演化趋势、人类活动影响造成地下水功能异常变化特点。重视脆弱区地下水功能的专项评价,例如华北平原超采区深层承压地下水可利用性和西北内陆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主要研究内容

1.地下水数量评价方法研究

具体内容包括,评价指导思想、理念、原则、概念模型、评价程式等,以及基本量概念界定和评价方法。

1)补给资源研究:理念、组成、评价尺度、评价方法和效验方法;研究灌溉回归补给的属性界定、平原与山区的重复量的合理划分、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重复量的科学剥离;天然补给资源的空间分配及其与深层承压水越流补给之间关系的识别;深层承压水补给资源组成与评价。

2)储量资源研究:理念、组成、评价尺度、评价方法和校验方法,可利用性评价方法。

3)开采资源研究:理念、组成、评价尺度和评价方法。

4)储变量(蓄变量)研究:评价尺度和评价方法。

5)开采量研究:代表性评价方法探讨。

6)地下水补给能力和区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性评价方法探讨。

2.地下水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具体内容包括,地下水水质评价(包括地下水的质量分级、分区)和地下水污染评价,针对地下水质量分布规律和污染状况(污染现状、污染原因、污染程度等),梳理和完善地下水质量评价方法,包括区域评价、城市、农业区和地下水水源区等重点区以及原生环境水问题的专项和单项的调查及评价方法。

1)区域地下水质量评价方法:按照统一的水质标准或准则,以系统分区评价地下水质量状况和变化规律。

2)地下水污染评价方法:评价考虑地下水背景值、污染源、污染方式、污染途径和污染状况。

3)农业区地下水质量评价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和国内外有关农业灌溉水质标准,在进行农业灌溉用水水质评价时,选用钠吸附比值(A)、灌溉系数(Ka)、总矿化度(M)作为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评价指标;选用钠吸附比值(A)、灌溉系数(Ka)、pH值作为深层地下水评价的主要评价指标。

4)城市地下水质量评价方法:由于各城市环境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工农业结构和发展规模各异,污染物的排放量及主要污染物指标各具特色,所以各城市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指标也不同,主要考虑对地下水污染影响较明显和对人体危害较大的关键指标。

5)地下水源地水质量评价方法: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分为二级,其两级标准的限值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建设行业标准《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及卫生部饮用水卫生标准。

6)开展地下水质量变化动态过程与趋势分析评价方法探讨。

3.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方法研究

地下水功能评价方法研究,包括资源功能、地质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评价,侧重区域地下水系统优势功能和脆弱性评价方法研究。

1)开展地下水功能评价基本方法、原则、评价尺度与指标研究;

2)开展地下水功能区划方法与原则研究,突出优势功能与脆弱性特征评价;

3)开展地下水功能评价:理念、组成、关键约束条件、评价尺度和评价方法研究;

4)探讨地下水功能利用的优化模式评价方法。

4.关键技术与方法研究

针对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涉及气象、水文、地质、地理、土地、生态环境和地下水等诸多方面的海量基础数据,而且资料中非规律性(如开采量)数值数据、有规律性(地下水位动态)数值数据、定性数据(土地沙化或地下水质量分级)、纸质图与电子数字图并存,还有万计或数千个剖分单元之间数据多次转换和运算。如此繁杂的数据处理和计算过程,手工是难以快速、准确完成的。为解决上述问题,有利于地下水功能评价方法的推广应用,开展如下研究。

1)研究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涉及的气象、水文、地质、地理、土地、生态环境和地下水等诸多方面基础数据的时序和空间分布规律,遴选具有广适性的数据归一标准化方法及技术。

2)如何借助MapGIS技术,快捷、准确地处理这些杂乱的海量基础数据,编著《地下水功能评价基础资料处理方法与技术》。

3)根据地下水功能评价理论和方法,基于个人计算机(PC)和Windows系统,研发地下水功能评价的计算系统(GFS),编著《GFS用户操作手册》。

4)针对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的应用,阐明地下水功能评价过程中各环节的具体技术要求,包括分级、分类与评价标准,编著《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的技术要求》及《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的工作细则》。

深孔钻探关键技术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根据“福建马坑铁矿钻探技术应用示范和科研基地建设”课题任务书确定的研究内容,在系统总结福建马坑铁矿各勘查阶段钻探技术和深入分析矿区钻探技术难题的基础上,紧密结合马坑铁矿第四阶段勘查(马坑铁矿外围石岩坑矿区深部勘查)钻探实际,以优化的理念开展深孔钻探集成式创新性研究,解决钻进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7.3.1 研究的思路与特点

研究工作重点围绕深孔钻探提高钻进效率、防治孔斜、复杂地层护壁与取心等关键技术开展,主要特点:

1)紧密结合钻探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马坑铁矿钻探实际,系统总结、分析现有钻探技术工艺成果与不足,不断研究解决钻进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科研成果在解决矿区钻探技术难题中产生,在解决技术难题中检验、完善。

2)优化、集成地应用先进、成熟的钻探技术。全面收集、消化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通过综合应用国内外先进、成熟的钻探技术,以优化的理念开展深孔钻探关键技术研究,产出深孔钻探技术优化组合的创新性成果。

3)贯彻产学研相结合的理念。通过调配大学毕业生和优秀钻探工人参加课题研究,适时开展学术活动和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培养深部矿体勘查钻探一线急需的技术专家和技术骨干。

7.3.2 研究工作方法

(1)技术路线

针对(钻孔、矿区)钻探关键技术难题,研究工作的技术路线:确定目标功能→提出备选方案→进行方案评价→选择最优方案→检验、完善科研成果。

(2)钻探技术工艺方法的优选思路

根据钻探技术经济学理论(张伟,2007),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钻探技术工艺方法的优化选择与评价:①确定目标功能;②提出备选方案;③进行方案评价;④选择最优方案。

(3)研究工作程序与方法

1)调研或生产中发现需解决的钻探问题,明确解决问题的目标。

2)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包括国内已研究成功、本局尚未开展应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

3)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优化选择需要,至少考虑三种以上可行的、根据经验认为较为经济的方案。

4)建立优化方法的评价指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方案的比较选择。

5)总结、确定最佳方案,用于指导在相同条件或类似情况下发现并解决实际钻探问题。

为使研究取得高水平的创新性成果,还通过参加一系列学术研讨会、邀请相关专家现场咨询等形式,吸收和借鉴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手段。

(4)解决研究问题的对策

1)针对钻遇技术难题:深孔钻探中遇到技术难题→研究、制定相应解决难题的措施→在多项技术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

2)针对钻孔:在各项解决技术难题的最佳方案中,优化选择确定适合特定钻孔的最佳技术方案组合。

3)针对马坑铁矿勘查矿区:总结适合于马坑铁矿勘查的一套较佳(优)的钻探技术工艺方法组合,作为后续钻探施工的作业指导书。

4)针对其他矿区:总结解决深孔钻探技术题难的工作思路与方法,制定相关工艺方法的技术要点,供其他矿区借鉴与参考。

3S集成的模式,各种模式的特点,内容与关键技术。

3S是指对遥感RS(Remote Sensing)、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的统称.

1.遥感(RS)简介

遥感(Remote Sensing),通常是指通过某种传感器装置,在不与研究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获得其特征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提取、加工、表达和应用的一门科学技术。

作为一个术语,遥感出现于1962年,而遥感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使用,是在1972年美国第一颗地球资源技术卫星(LANDSAT-1)成功发射并获取了大量的卫星图像之后。近年来,随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与之紧密结合,发展更加迅猛。

遥感技术的基础,是通过观测电磁波,从而判读和分析地表的目标以及现象,其中利用了地物的电磁波特性,即“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及环境条件不同,因而具有反射或辐射不同波长电磁波的特性”,所以遥感也可以说是一种利用物体反射或辐射电磁波的固有特性,通过观测电磁波,识别物体以及物体存在环境条件的技术。

2.全球定位系统(GPS)简介

全球定位系统(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进行点位测量导航技术的一种,其它的卫星定位导航系统有俄罗斯的GLONASS,欧洲空间局的NAVSAT,国际移动卫星组织的INMARSAT等等。GPS全称是NAVSTAR(NAVigation Satellite Timing And Ranging)/GPS,由美国军方组织研制建立,从1973年开始实施,到九十年代初完成。

3.GIS与遥感的集成及具体技术

简而言之,地理信息系统是用于分析和显示空间数据的系统,而遥感影象是空间数据的一种形式,类似于GIS中的栅格数据。因而,很容易在数据层次上实现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的集成,但是实际上,遥感图像的处理和GIS中栅格数据的分析具有较大的差异,遥感图像处理的目的是为了提取各种专题信息,其中的一些处理功能,如图像增强、滤波、分类以及一些特定的变换处理(如陆地卫星影象的KT变换)等,并不适用于GIS中的栅格空间分析,目前大多数GIS软件也没有提供完善的遥感数据处理功能,而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又不能很好地处理GIS数据,这需要实现集成的GIS。

4.GIS与全球定位系统的集成及具体技术

作为实时提供空间定位数据的技术,GPS可以与地理信息系统进行集成,以实现不同的具体应用目标:1)定位2)测量3)监控导航

5.3S集成综述

3S技术为科学研究、政府管理、社会生产提供了新一代的观测手段、描述语言和思维工具。3S的结合应用,取长补短,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趋势,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大脑,两只眼睛”的框架,即RS和GPS向GIS提供或更新区域信息以及空间定位,GIS进行相应的空间分析,以从RS和GPS提供的浩如烟海的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并进行综合集成,使之成为决策的科学依据。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 3. 1 研究内容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本书的研究重点是斜坡演变的内外动力作用机制及成灾危险性评价,选择的示范研究区为金沙江虎跳峡河段。具体的研究目标是结合金沙江虎跳峡水电开发中的斜坡变形破坏问题,对斜坡演变的动力地质作用机制及作用过程进行研究,建立斜坡演变的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模式,为以后的斜坡灾害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该地区典型斜坡灾害的变形破坏与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相关性剖析,获得表征内外动力耦合作用空间强度差异性分布的地质动力区划指标体系,并将其应用到斜坡灾害危险性定量评价中,用以指导工程决策和环境管理。具体研究内容可概括为:

1) 虎跳峡工程区及其影响带的地质背景与河谷斜坡变形破坏体赋存环境的调查与研究,是整个课题的地质基础。因此,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区特殊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新构造运动、水文气象等内、外动力条件,以加深对河谷斜坡演变的环境系统的认识。

2) 对金沙江虎跳峡河段 ( 其宗-大具) 斜坡变形破坏类型、规模、数量、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活动性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研究基本环境条件 ( 或环境场) 对斜坡变形破坏的综合效应,为斜坡灾害的形成机理和危险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3) 通过斜坡变形破坏与地质动力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斜坡变形破坏体的形成演化、发育频率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在定量意义上揭示了各动力因子对斜坡变形破坏的主次关系,为斜坡演变机制分析及成灾危险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4) 对虎跳峡河段典型斜坡演变机制进行重点剖析,查明区域斜坡演变的地质背景与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机制及作用过程。分析了斜坡演变的内、外动力作用的耦合要素及其演变效应,综合确定虎跳峡地区河谷斜坡演变的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模式。

5) 模拟河谷大规模反倾岩体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的重力时效性弯曲变形和累进性剪切破坏模式,进而研究其在库水位骤降与地震作用下反倾斜坡的动力稳定性; 探索岩质斜坡最危险滑裂面全局优化算法。

6) 以下咱日堆积体为重点,通过对其成因模式、岩土体介质的物理力学性质的试验研究,揭示堆积体斜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利用强度折减有限元方法对该堆积体在不同工况下的三维稳定性、塌岸及失稳模式等问题进行分析,为水电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7) 根据内外动力耦合作用强度的空间差异性特征,将统一的地质动力区划模型纳入到斜坡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中,建立地质动力区划指标体系及强度等级,对虎跳峡河段斜坡灾害危险性进行定量评价。

1. 3. 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 通过广泛的资料 ( 包括国内外文献、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现场勘察资料等) 收集和野外实地调查,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原始资料统计、地质历史对比和地质类比等方法,进一步分析虎跳峡河段的区域地质背景,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气象条件和新构造运动特征等。

2) 根据实地调查、遥感图像和航片解译成果,收集整理有关虎跳峡库区其宗—大具段斜坡变形破坏体 ( 包括斜坡变形体、滑坡体和崩塌体) 的基本信息,建立斜坡变形破坏体数据库,进而分析斜坡变形破坏体的发育状况 ( 如类型、规模和数量等) 、空间分布规律及与基本环境条件 ( 或静态环境因子) 的关系。

3) 采用单因相关分析方法剖析斜坡变形破坏与各种地质动力作用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内、外动力作用下斜坡变形破坏体的发育频率、规模和空间分布特征;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效果测度分析模型 ( EMA) ,对斜坡变形破坏与主要动力地质作用进行关联度综合量化分析,并确定了影响河谷岸坡稳定的关键性动力因子,从定量的角度探讨研究区各种动力地质作用对斜坡变形破坏的主次关系。

4) 以两家人大型松散堆积体、龙蟠右岸斜坡变形体和滑石板堆积体滑坡为典型实例,采用工程地质力学分析方法重点剖析虎跳峡工程区斜坡演变的成因机制,并建立了虎跳峡河谷地区斜坡演变的内外动力耦合作用的基本模式 ( 或概念模型) ,并对堆积体滑坡的滑动周期进行了初步的分析预测。

5) 基于反倾岩体变形破坏的时效性,引入强度折减法来分析并以安全系数来评价反倾岩体边坡的稳定性,并从边坡变形演化过程中剪切屈服区的扩展方式中,提出了 “软基效应”和 “互层效应”共同作用下大规模反倾岩体的 “累进剪切破坏模式”。运用离散元进行变形岩体的全时程动力分析,指出地震惯性力作用引起的剪应力积聚效应和超静孔隙水压力累积效应是导致斜坡失稳的内在机理。将遗传算法和 Sarma 法相结合,并引入保持最优的灾变策略,提出适用于岩质边坡最危险滑裂面分析的 GA-Sarma 算法。

6) 对下咱日堆积体的研究,我们首先从堆积体的地质结构调查入手,通过野外地质特征和钻孔特征的综合分析,研究堆积体的成因类型和形成演化历史; 通过现场大型直剪试验、推剪试验、粒度分析和大尺度单环渗透试验,对五类堆积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取得全面的认识; 通过典型采样的室内力学试验和细观结构分析,研究堆积体变形破坏规律及其结构控制机理; 通过综合分析建立的地质模型和强度折减少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堆积体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二维和三维稳定性。

7) 在典型斜坡演变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内外动力耦合作用强度的空间差异性特征,应用模糊综合评判 ( FCJ) 与地理信息系统 ( GIS) 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地质动力区划指标体系及强度等级,并结合静态环境条件 ( 包括岩土体类型、岸坡结构及坡型等) ,预测工作区不同区段未来可能发生斜坡灾害的程度。地质动力区划方法为斜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书的研究技术路线如图 1. 3. 1 所示。

图 1. 3. 1 研究技术路线图

在做可行性报告中,‘主要研究的内容’、‘技术关键’、‘项目的主要创新点’都是一样的吗?通用的?

要看你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用来干什么的??分别有申请项目立项、申请项目融资、进行项目能源消耗评估或环境影响评估等等,不同用途则报告的侧重点不同。

  • 评论列表:
  •  鹿岛羁客
     发布于 2022-05-31 18:08:11  回复该评论
  • 。 作为一个术语,遥感出现于1962年,而遥感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使用,是在1972年美国第一颗地球资源技术卫星(LANDSAT-1)成功发射并获取了大量的
  •  闹旅梦息
     发布于 2022-05-31 20:01:27  回复该评论
  • 水文地质基础研究和调查评价优势,侧重地下水的区域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是国家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需求;根据时代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不断完善地下水评价理论与方法,提高
  •  蓝殇喜余
     发布于 2022-05-31 22:23:50  回复该评论
  • 分别有申请项目立项、申请项目融资、进行项目能源消耗评估或环境影响评估等等,不同用途则报告的侧重点不同。
  •  酒奴夏见
     发布于 2022-05-31 17:37:14  回复该评论
  • 系统的一种重要人机交互手段。系统集成技术。由于虚拟现系统中包括大量的感知信息和模型,因此系统的集成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集成技术包括信息的同步技术、模型的标定技术、数据转换技术、识别和合成技术等等。智能交通系统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技术有哪些ITS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
  •  野欢听茶
     发布于 2022-05-31 22:10:18  回复该评论
  • bal Positioning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的统称. 1.遥感(RS)简介 遥感(Remote Sensing),通常是指通过某种传感器装置,在不与研究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获得其特征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提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