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图片(关于科技创新图片)

本文导读目录:

小学生小发明 制作方法 图片

创新小发明制作方法1、自制羽毛球

准备材料:空饮料瓶一只,泡沫水果网套两只,橡皮筋一根,玻璃弹子一只。

制作过程:

1.取250毫升空饮料瓶一只,将瓶子的上半部分剪下;

2.将剪下的部分均分为8份,用剪刀剪至瓶颈处,然后,将每一份剪成大小一致的花瓣形状;

3.将泡沫水果网套套在瓶身外,用橡皮筋固定在瓶口处;

4.将另一只泡沫水果网套裹住一粒玻璃弹子,塞进瓶口,塞紧并露出1厘米左右;

5.剪下半只乒乓球,将半球底面覆在瓶口上,四边剪成须状,盖住瓶口后用橡皮筋固定住。

6.美化修饰后,一只自制羽毛球完成了。用羽毛球拍打一打,看看效果怎么样?

2、自制香皂纸

制作材料和工具:

吸湿性较好的白纸,小块香皂,一支毛笔和一次性饮料罐。

制作方法:

先把香皂切碎后放在罐里,盛上适量的水后把杯子放在炉上加热,等香皂融化,将白纸裁成火柴盒大小,一张张涂透皂液,再取出阴干就成了香皂纸。

3、自制热气球

1.首先我们用软纸裁出6~8个叶状的纸片。

2.将它们对折并用胶水将它们的边粘在一起作成一个气球。

3.用胶带将四根连线粘到气球底部。用橡皮泥将线的另外一端固定在桌子上。

4.尽量将电吹风的速度调的很慢。将吹风口向上对准底部的开口并且打开开关。气球会慢慢变大拉紧细线并且离开桌面。

4、自制手电筒

具体制作方法是:将一只废易拉罐(如露露饮料罐)起掉一头盖子,另一头用圆头榔头敲凹。用厚瓦楞纸板卷起两节一号电池,电池正极朝上、负极朝下装入罐中。找一个合适的塑料盖(如神奇大大卷的盒盖正好可以扣在露露饮料罐上),在盒盖中央挖一个圆形小洞,洞的大小以使灯泡插紧为宜。将灯泡底座插入小洞。取一段寻线两端剥去线皮,一端绕在灯座上,另一端从塑料盖侧面扎一个小孔穿出。将塑料盖盖在易拉罐上。检查一下,灯泡、电池是不是紧密接触。到这里一次性手电筒就做好了。使用时,用大拇指把从侧壁穿出的导线按在从拉罐无油漆的焊缝上,手电筒就会发光,大拇指离开导线跳起,手电筒就灭了,使用非常方便。

5、自制太阳灶

找一个大号手电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用硬质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长约4厘米的圆柱体,直径以正好能紧紧塞进反光碗的圆孔为宜。在圆柱的一端横向钻一个细孔,穿入一根直径相当于孔径的铁丝,然后将露在圆柱外的铁丝两头扳折成90°,各留5厘米即可。把圆柱塞入反光碗的圆孔内,再将铁丝两端插在一块泡沫塑料或木质底板上。将一根细竹签的两头削尖,一头插在反光碗中央的圆柱上,另一头插上一小块土豆。把该装置放在太阳下,让反光碗朝着太阳方向,然后,耐心调节竹签长度,让插上去的土豆正好位于发光焦点上。要不了多久,土豆就会被太阳光烤熟,发出香味。

6、自制 彩色蜡烛

材料:彩色蜡笔、蜡

制作方法:

1.找一个废弃的罐装饮料桶(如1.25升的可乐瓶子),整齐地剪去盖子的部分,把蜡削入桶中。

2.把桶放人热水中,并搅拌里面的蜡,使之全部熔化。最好用开水。不过要请父母帮忙,或在父母的监护下进行这个步骤。

3.把熔化的液体倒人一个形状好看的容器(比如放小块儿巧克乃的心形框)中。不要倒得太多哟。至于原因嘛,往下看。当然了,你要先在容器中放入作蜡烛芯的线。

4.原来的蜡冷却悟,阿依照卜面的方法把熔化的彩色蜡笔液倒入其中(彩色蜡笔这个时候派上用场了)。这样把不同颜色的蜡一层层加上去,好看的蜡烛就做成了。

7、自制壁挂花篮

材料与工具:雪碧饮料瓶两个、胶水、刻刀、剪刀。

制作方法:

1. 将一只雪碧饮料瓶的绿色底套取下,剪成莲花状,翻转向下和瓶身粘成底座。

2. 在绿色底套上截取2厘米宽的绿色环,仍套在瓶身上。

3. 去掉瓶颈,在瓶上剪出13厘米长8厘宽的宽带一条,和3厘米宽的窄带若干条。

4. 用刻刀在3厘米窄条上刻出花纹�如图 3 ,然后将这些窄条向外翻折,由下向上插入绿色环中。

5. 取另一只饮料瓶,利用瓶身,用剪刀剪出6片17厘米长的蒴叶。

6. 将花篮钉在墙上,插入叶子、鲜花,壁挂式花篮就做成了。

8、自制蟑螂捕捉盒

取一张220×150(mm)的硬纸板。

捕捉盒最重要的部分为捕捉面。取一张塑料膜,剪成与盒底相同大小,涂上粘合剂铺在盒底上。蟑螂能否被捉,关键在于粘合剂。粘合剂有两个作用:一是将蟑螂引入盒内,二是将其粘牢在捕捉面上。引诱剂的调制:将40%的肉粉、50%的面粉、10%的豆饼混合,总量在20克左右,拌好待用。粘合剂是20克松香与10克菜油混合,加热至胶状后,把引诱剂与粘合剂混合搅拌均匀,即制成了粘合剂。

把调好的上述糊状物均匀地涂在已衬上塑料膜的捕捉面上,再按原先画好的虚线向内折,最后把舌片b插在凹口a内。

由于松香与菜油混合物的不干性,可使诱饵的粘性长达一个星期。将捕捉盒置于蟑螂出没的地方,因为盒内较暗,兼有蟑螂喜欢的诱饵,所以蟑螂会爬进盒内争食诱饵,被粘其上。粘满后,既可将纸盒压扁弃之,又可揭去塑料膜,调换涂有诱饵的塑料膜,使盒子得以再次利用。

若将捕捉盒的尺寸扩大,并将粘合剂的成分稍作调整,加厚涂层便能制成纸制捕鼠器

带刷子的干净橡皮擦

写错了字,要用橡皮擦。擦完后,纸上总会留下不少碎屑。不管是用手拍还是用嘴吹,都不卫生而又麻烦。做一块干净橡皮擦就不会这样麻烦了。

材料:大橡皮、废毛笔。

工具:剪刀、胶水。

制作方法:

1.在橡皮的一头挖一个浅浅的小圆孔 2.把废毛笔的笔头拆下来,洗净晾干。

3.把毛笔头的尖端剪去,使它变成一把小刷子

4.把毛笔头嵌进橡皮的小圆孔里,用胶水粘牢

好,干净橡皮擦做成了。每当擦完橡皮后,你就可用刷子轻轻地把纸上的碎屑“扫”拢,再倒进废纸篓里。

个很简单,关键是思路。我上初中的时候也做过小制作,还得了三等奖。这种制作关键是要想出好的创意来,制作并非困难。我把我当年的小制作推荐给你吧。

我做的是个电子小天平模型,注意,这是个模型,只能称量很轻的物体,比如说两个小纸屑。制作需要的材料是:一块木板(最好薄一点,不要太大),一个垫圈,曲别针,锥子,电烙铁,几根导线,两个发光二极管,一节电池。这些材料都很好找,发光二极管如果没有的话可以去电子市场买到,很便宜的。

制作过程是这样的:在木板中间用锥子转一个小孔,将一个曲别针弯成勾形,与木板垂直的通过小孔固定在木板上,勾上能挂住垫圈就可以。然后取两枚曲别针,将其一半拉直,只保留一个拐弯,实际上拉直的部分就是天平的臂,剩下弯曲的部分就是托盘。另一个曲别针也做同样的操作。然后将两枚曲别针和垫圈焊在一起,垫圈在中间,曲别针要成一条直线。然后将垫圈挂到勾上,调整勾与木板的距离,大约3mm即可。然后在两个托盘下固定两枚曲别针,曲别针旁边准备用发光二极管作指示灯。在木板下面设立电路,天平就相当于单刀双掷开关。这个电路就相当于两个回路,共用一个电源,两个发光二极管。只要左边沉,左边的托盘就会和他下面的别针连通,从而电路接通,二极管发光;若两边重量相等,电路不通,两个二极管均不亮。

这就是我的设计思路,欢迎参考。如果有问题我可以继续帮你,祝你好运

改革开放的科技的成就有哪些(附图片)

照片百度一下就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得到加强,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进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一、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队伍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为确保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各项科技发展计划的顺利实施,我国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各项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和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现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科技经费投入快速增加

近年来,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出中对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国家用于科技事业的财政拨款为1689亿元,是1980年的26.1倍,年均增长达13.4%。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政府在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全社会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据统计,200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3710.2亿元,是1991年的26.1倍,年均增长22.6%;按全国人口计算的人均RD支出为280.8元,是1991年的22.8倍。2007年RD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49%,比1991年增加0.84个百分点,表明社会资源配置对于自主研发的倾斜逐年加大。从2006年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研发投入总量排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之后,已成为世界第六的研发投入大国。

(二)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截至2007年底,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和教学人员等五类专业技术人员2255万人,是1978年的5.2倍。同时,我国科技人力投入不断增加,科技研发人员的水平与素质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到2007年,全国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454.4万人,是1991年的2倍;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折合全时人员达173.6万人年,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42.3万人年,分别是1991年的2.6倍和3倍;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比重由1991年的70.3%提高到82%,增加了11.7个百分点。目前,我国的研发人员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二、创新体系建设取得进展,企业在科技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日益显现

推进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仅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近年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尤其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稳固,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发明显。

统计结果显示,在200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中,各类企业支出2681.9亿元,是2000年的5倍,占全社会RD支出的72.3%,比2000年高12.3个百分点;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支出2112.5亿元,是1995年的14.9倍,年均增长达25.3%,大中型工业企业RD支出占全社会RD支出的比重已达56.9%,比1995年高出16.3个百分点。

以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国家重点企业中的工业企业基本都建立了企业技术中心。至2007年,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已有49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4023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007年投入研发经费超过800亿元,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超过2万亿元,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专项基金。该基金自1999年6月启动以来,共安排资助资金逾70亿元,其中2007年安排12.6亿元。创新基金为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基础研究工作得到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基,代表了一国原始创新的能力,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过去三十年,我国基础研究得到长足发展并进入跃升期,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某些领域已处于世界前列。

近年来,我国对基础研究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2007年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为174.5亿元,是1995年的9.7倍;用于基础研究的人力投入达13.8万人年,是1991年的2.3倍。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在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高温超导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并涌现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广泛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纳米科学、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的一批原始性创新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大疾病防治及创新药物发现、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节能减排、气候变化预测等重点战略需求领域的一批创新成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化工、钢铁、铝材、聚合物材料、水泥、油气勘探开发等行业中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涌现出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发现一个新粒子、精确测量银河系英仙座旋臂距太阳系距离、新型铈基金属非晶结构材料金属塑料研制成功、澄江动物群化石的发现、完成水稻第四号染色体全序列测序工作等基础研究成果,也表明我国的基础研究发展正处于一个比较活跃的创新阶段。

四、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

(一)高技术产业成就瞩目

为跟踪世界高科技发展前沿,我国自1986年开始实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下同)。二十多年来,863计划顺利实施,使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机研制、微电子装备、能源技术、生物和现代农业、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掌握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产业核心技术,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的生长点,培养和凝聚了一批高技术创新型人才和团队,为我国高技术研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

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不断扩大。据统计,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6348亿美元,是1986年的111.3倍(1986年以前无该项统计);其中出口3478亿美元,进口2870亿美元,分别是1986年的484.4倍和57.6倍;进出口贸易实现了由1986年的逆差42.7亿美元到2007年顺差608亿美元的转变。高技术产品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2007年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商品出口总额的份额为28.6%,比1986年的2.3%增加了26.3个百分点。

(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得到推进

1988年,政府开始批准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和扶持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不断推进,区内企业不断增加,区域集聚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加速形成。至2007年底,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从1990年的27个发展到54个,区内企业数由1600多家发展到超过4.8万家,从业人员由12.3万人增加到650.2万人;2007年实现总收入和总产值分别达到5.5万亿元和4.4万亿元,分别为1990年的726倍和769倍。高新技术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重要集聚地。

五、科技产出成绩斐然,重大成果振奋人心

(一)科技奖励凸现成就,重要成果层出不穷

据统计,从1981年到2007年,我国共累计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74.6万项;累计颁发国家自然科学奖84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9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0099项;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吴孟超、叶笃正、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等十二位科学家获得2000年开始评选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获得了国家奖励。这些重要成果的取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各个领域硕果累累,重大成果影响深远

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尖端领域涌现出了一系列有着深远影响的重大成果。

在航天科学领域,我国不仅掌握了卫星回收和一箭多星等技术,还迎来了两座新的里程碑: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特别是“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而“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中国航天成功跨入深空探测的新领域。

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量子信息领域避错码被国际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纳米电子学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研究获突破性进展,6000米自制水下机器人完成洋底调查任务,每秒峰值运算速度10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曙光4000A系统正式启用,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

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完成水稻基因图谱的绘制,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基因绘制图,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经性高频耳聋基因、乳光牙本质Ⅱ型、汉孔角化症等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体细胞克隆羊、转基因试管牛以及重大疾病的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技术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此外,三峡工程成功完成,水库蓄水成功、永久船闸通航、首批发电机组全部投产,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记录;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成功解决冻土施工的世界性难题;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成功建成并投入使用;材料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地球系统科学、新能源技术、原子能技术、高能物理等各个新老学科均涌现出了一批较有影响、意义深远的重大成果。

(三)专利事业取得长足进展,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明显改善

专利情况是反映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发明创造,促进技术交流,国家于1985年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专利法》实施二十多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明显改善,科技人员知识产权意识普遍提高,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逐年增加。从1986年到2007年,我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以16.7%和25%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递增,至2007年底,我国专利部门已累计受理国内专利申请331.5万件,授权专利179万件。其中2007年当年受理国内专利申请58.6万件,是1986年的25.4倍;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申请15.3万件,是1986年的20.2倍;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为26.1%。2007年授予国内专利权30.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3.2万件,是1986年的354.9倍;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为10.6%,比1986年提高了7.4个百分点。从国际比较来看,据世界各主要国家均为成员的《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显示,200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5456件,排名从1997年的第22位跃升至世界第7位。

(四)论文数量与质量均有提高,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近年来,随着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数逐年增加,也迅速缩小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2006年中文科技期刊刊登的科技论文达40.5万篇,是1990年的4.6倍。而据国际上几种较有影响的主要检索工具收录的最新数字显示,《科学论文索引(SCI)》2006年收录我国论文7.1万篇,是1987年的14.6倍,论文总量的世界排位从1987年的第24位跃升到2006年的第5位;《工程索引(EI)》2006年收录我国论文3.6万篇,是1987年的15.7倍,世界排名从第10位升至第2位;《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2006年收录我国论文6.5万篇,是1987年的36.7倍,世界排名从第14位跃居第2位。从论文引用情况看,从2002年到2006年共有69.2万篇《SCI》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被引用,是1995到1999年间累计量的4.9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科技发展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其整体水平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有些科研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同时也应看到,在我国的科技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很多领域的科技水平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已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谁掌握了先进科技,谁就掌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企业创新方向有哪些?

从宏观层面来看,企业创新可分为基础技术型创新、工程技术型创新、客户中心型创新和效率驱动型创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以用户为核心观念的不断深入,企业逐渐将关注点放到提效这件事上,用效率提升驱动企业创新改革的效率驱动型创新成为焦点。

所谓效率驱动型创新就是提出新思路、新方法颠覆现有低效的运营方式,借助互联网新技术将想法落地实现改革。云视讯就是在互联网背景下诞生的新技术,作为未来的基础通讯技术,解决了组织间远程沟通难、互动性差、效率低的痛点。云视讯技术的应用能优化企业内各个沟通、协作环节,对提高运营效率大有帮助。云视频会议系统具备让公司组织架构灵活化、人才引入全球化、培训体系完善化、客户服务精细化等优点。

组织架构灵活化

以往企业为保证部门间拥有良好的沟通、协作环境,大多采用集中部署办公区的方式,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冲击国内市场,为适应业务分散化趋势,企业不得不推行分布式办公模式,传统低效的沟通、协作方式限制了企业发展。云视频会议系统完美解决了远程沟通难的痛点,全球领先的编解码技术保证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实现高清视频互动连接,全国各地的办事处、分公司通过网络就能进行实时面对面视频沟通交流,工作效率更高。

人才引入全球化

人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证,人才引入策略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线下面试的招聘方式受地域限制,HR只能在本市或临近城市招揽人才,使企业陷入“造血”能力不足的困境。远程招聘彻底改革了招聘方式,HR用云视频会议系统发起远程面试,将邀请卡通过邮件、短信、微信等方式发给候选人和用人部门负责人,各方用手机、电脑、微信小程序等一键就能加入其中,随时随地开启高清视频面试。远程招聘极大缩短了人才引入周期、扩大筛选边界,让招聘效率更高。

培训体系完善化

新员工入职培训、企业文化宣讲、员工业务能力提升等都离不开培训,完善的培训体系是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措施。云视讯技术未普及前,企业培训多采用线下组会、文字材料自学、异步视频等方式,效果并不理想。讲师使用智能培训系统在总部培训室就能与全国同事建立高清互动视频连接,互联网环境下都能享受1:1真人沉浸式教学体验。在线答题、课堂反馈等功能让讲师实时了解课堂效果和学员知识点掌握情况。教学效果可量化让企业培训更高效。

客户服务精细化

强调以客户为中心是每家企业的宗旨,但真正将服务落到实处的并不多,精细化客户服务能力可以保证销量稳步上涨。以往业务员和客户多以电话沟通为主、出差见面拜访为辅,效果不佳。云视频会议系统颠覆了传统客户服务模式,不用出差,在工位就能和客户建立高清面对面视频连接,屏幕共享功能让云会议室内全部设备都能同步显示文件、图片、应用程序界面。沟通结束后还能在云文件夹内回看完整沟通过程,不错过任何重要细节。

互联网是效率的代名词,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也给企业生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老板们必须时刻紧盯业务流程和环节,利用新技术不断优化不合理之处,从而实现以效率驱动企业创新变革的目的。云视频会议系统因其高效连接的特性,已成为了企业提效强力有的抓手。未来,以小鱼易连云视频会议系统为基础开发的远程招聘、智能培训、视频客服、沟通会商、视频会议等应用场景将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和政府机构。

如何构建企业的产品技术创新架构

产品创新架构通常包括:产品线与产品系列、产品平台、技术平台三个部分,相互承接相互影响,共同构成系统化的产品技术体系。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架构的梳理和设计时,应紧密结合用户需求和企业运营特征,保持相互的整体性,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进行市场细分,选择或定义企业的目标细分市场

首先需要对同类产品的目标客户群体进行分析,建立和优选市场区分的主要维度。通常在建立市场区分维度时,可从消费决策模式为基点进行目标市场的识别,包括地域、文化、收入水平、学历水平、消费情景等维度。在此基础上,可采用相关度矩阵对识别出的这些区分维度进行相互比较,最终选择2-3个与用户相关度最大的维度作为关键细分维度,这些细分维度之间应相互独立相互区分。如,某手机企业确定的产品关键细分维度为年龄、性别、生活方式。

确定关键细分维度之后,应针对每一个维度确定相应的刻度,如针对年龄这一维度可设计成“青少年、中年、老年”,也可设计成“25-35岁、35-45岁、45-60岁”。刻度的大小的设计要能够最大程度的区分目标用户群,若某一产品25-35岁年龄段的用户与35-45岁年龄段用户需求差异不明显,则应合并为25-45岁,同样,若25-35岁年龄段内,30岁以前和30岁以后的用户需求差异较大,则应对此年龄段进行进一步的细分。

最后,根据多个维度的客户划分,选择公司的目标细分市场,通常为多个维度同时满足。如某手机企业选择的目标细分市场为:18-22岁女性,在校大学生。按照细分维度进行目标细分市场选择之后,通常还应进行一定的总结,概括性的描述目标市场的总体特征、价值取向等。

2.进行目标市场产品竞争格局分析,确定企业的产品布局,并进行产品线划分

在确定目标细分市场后,需要广泛的收集行业各主要竞争对手的产品信息,可以图片、卡片等多种形式将主要的在销产品进行集中展现,对比公司在目标市场整体竞争格局中的产品分布,分析公司的竞争优势,并根据公司总体战略确定公司的产品布局。

在此基础上,需要再一次对这些产品进行分类,分类的方式和细分市场识别类似,同样需要首先识别分类的维度,不同的是此时应更多的考虑管理难度、产品特征和用户需求的结合,在三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即形成了产品线的划分。

产品线的划分太粗或太细都会给管理上造成较大的困难,如果划分太粗就无法对产品进行有效的区分,如果划分太细又会增加产品管理的复杂度。通常一家企业的产品线设置为3-6条较为合理。

3.进行产品系列化梳理

根据企业产品种类多少和复杂度的不同,企业通常还需在产品线下再进行产品系列的划分。产品系列的划分通常可以结合目标细分市场,对该产品线对应的目标细分市场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和选择,形成二级细分市场。

一个产品系列的定义必须对应相应的二级细分市场,针对二级细分市场进行核心需求的识别,建立该二级细分市场的需求模型,针对这些核心需求形成的共同产品概念即为该系列的“系列概念”。

针对二级细分市场的需求模型,还需要进行敏感性分析,将用户对各个需求的敏感性进行分级。在此基础上可以选择敏感性较高的一到两个需求点作为系列内的差异化点,并形成呈一定梯次递进的产品概念,而其他大部分需求应作为同系列的继承属性。

在进行系列化梳理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企业现有产品已经形成了系列化的特征,此时只需要通过上述思路对其进行验证;而对于没有形成系列化的大量产品,则可以进行一定的强制归并,虽然强制归并形成的产品系列可能没有较大的共用性,也没有呈现梯次递进的产品概念,但却为后续的系列化开发提供较好的开发基础和整合思路。

针对某些产品层次和种类较为简单的企业可能不需要进行系列化,此时其产品线本身即为一个“系列”;而对于某些产品层次和种类更为复杂的企业,可能还需要在产品系列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形成“产品族”,其思路与系列化类似,本文不再进行赘述。

4.识别各个层级的产品共用要素,构建产品平台

在进行产品系列化的过程中,识别或定义了一些共同的继承属性,甚至在不同的系列间也存在这样的继承属性,在产品中这些继承属性通常会对应相对较为独立的一系列共用产品组件,若在现有产品系列中不存在这样的共同组件,那么在新产品系列开发时应进行重新定义。

同系列或不同系列产品间的这种共用组件的集合,即为产品平台。产品平台除了要满足共用性的条件之外,通常还应独立承载某一核心用户需求;此外,同一产品系列通常只能定义一个产品平台,若有多个平台应进行合并。

如:汽车的产品平台通常以底盘、发动机等关键组件为平台要素;个人电脑选择以CPU和主板为产品平台;电视机则选择以主IC为产品平台。

5.识别共用技术要素,并通过组合形成技术平台

技术成为一个应用非常广泛的词语,以至于因其内涵过于复杂而很少人能够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若不能将有效的界定、不能将其有形化的表达,就很难对技术创新找到有效的突破。实际上,在产品中所谓的技术是以一系列的技术要素来体现的,可能是一种或一组结构形式、也可能是一个经验公式,或者是一个选型规范。

通常一个产品需求的实现有赖于一系列技术要素形成的技术概念,例如要实现“灯具良好散热”这一需求,通常需要同时结合热对流、热辐射和热传导三种热传递原理进行设计,最终将会体现在灯具内腔形状和灯具外表面的散热筋结构,这种结构形式就是实现良好散热的一种技术要素。

又比如,某应用于海上的金属装置表面要实现较高的防腐性能,通常要从材料腐蚀机理出发,最终体现在基体的材质选择、涂料材质选择和表面喷涂工艺上,这些都是一些技术要素。

在有效识别技术要素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再一次将这些技术要素进行组合,形成能够满足用户一系列不同程度需求的一组技术要素,能够共用到产品的多个部件或组件,为其赋予满足用户某一特定需求的能力,这一组技术要素即成为技术平台。如上述两个例子总可分别提炼总结出“散热技术平台”、“防腐技术平台”。

技术平台形成要把握的基本要点是,瞄准用户需求,从技术原理或机理出发,对产品现有技术要素进行识别或者对新的技术要素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和抽象。

6.进行产品技术体系整合

在完成上述步骤之后,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工作:将产品线、产品系列、产品平台、技术要素、技术平台进行整合,以某种形式进行集中展现,再一次从系统的角度、管理的角度、用户需求的角度进行审视和优化,此时企业的整体技术体系基本上便形成了其原型。

技术体系的表达方式非常多,如日本科技联盟开发的“技术大系图”,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业特征、产品特征设计不同的表达形式。

梳理和搭建企业的产品技术创新架构,是对企业现有产品一次彻底的格式化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会较为漫长,这其中涉及到现有在销产品的整合,为了不对现有业务造成较大的冲击,对于很多企业而言产品线划分、系列化构建、产品平台和技术平台的形成更多的将会在新产的开发过程中逐渐体现,对现有产品形成逐步的替代。但无论如何,产品技术创新架构是企业产品创新的重要基础,也是逐步建立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于亟需自主创新的中国企业而言,这一步应走在前面。

巴斯夫公司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2019年德国巴斯夫集团总资产869.5亿欧元,销售收入593亿欧元,净利润84.21亿欧元,员工11.76万名,2020年再次位列“全球化工50强”第1名。

2018年11月20日,巴斯夫发布全新企业战略,聚焦科技创新、产品组合、一体化运营、数字化、员工和可持续发展六个方面。这六大战略重点并非首次提出,而是巴斯夫一以贯之、长期坚持、不断实践、常用常新的核心经验凝结。

图片来源:巴斯夫中国官网

1

-THE FIRST-

持续创新是巴斯夫的“动力源”

从1865年创业至今,科技创新贯穿巴斯夫的发展历程,成为其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巴斯夫长期投入大量资金支持科研,2019年研发投入高达20亿欧元,在业界独领风骚;其中3.37%的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也高于世界知名化工企业平均水平。

▲ 巴斯夫新战略六大重点领域

目前,巴斯夫全球有1.1万余名员工致力于研发工作,约70个研发基地,且仍在不断扩展研究版图。其全球研发平台架构包括:化工工艺研究及化学工程(德国路德维希港)、全球先进材料及系统研究(中国上海)、生物科学研究(美国北卡罗莱纳州)三大技术平台和加利福尼亚研究联盟、亚太公开研发联盟等八大学术研发联盟。他们与运营部门、研发部门紧密合作,共同构成巴斯夫全球“专知一体化”的核心。

▲ 巴斯夫全球“专知一体化”

与此同时,巴斯夫与一流大学、研究机构、行业合作伙伴等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整合多方资源,融汇各方能力,构建全球开放式创新生态,汇聚更多创新势能。

在技术创新管理上,巴斯夫会从市场和技术两个维度考虑设计技术创新组织,据此将不同性质的技术创新活动交由不同的部门来负责。

具体来说,分为四种情况:

第一,如果巴斯夫进入某一已有业务领域且具备相应技术,将由巴斯夫三大技术平台和营销部门进行支持。

第二,如果巴斯夫进入某一已有业务领域,但是公司自身不具备相应技术,则由探索性研究部门负责对该业务的技术进行雷达式探测。探索性研究部门费用归属公司总部,不划分给任何一个业务部门,直接由董事会负责并作出重要决策。

第三,如果巴斯夫进入某一新业务领域,同时不具备相应技术,则由巴斯夫风险投资公司负责。该公司对创业公司的支持不限于资金支持,还包括巴斯夫集团专家的技术支持。投资成功后,公司通过转卖或者公开募股等方式退出。

第四,如果巴斯夫要进入某一新市场,同时具备相应技

东北人思维为啥现在还是落后?

1、东北人走出去的多,回去改变家乡面貌的少;2、东北人的气候限制太严重;3、东北的道理维护压力很大,飞机场相对较少,投资引进工作做得不到位;4、过于依赖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私企太少,政策支持不够。5、向内求得不到位;6、故步自封者多;7、从我作起实业创新的少。

  • 评论列表:
  •  美咩一镜
     发布于 2022-05-31 00:45:16  回复该评论
  • 进行系列化,此时其产品线本身即为一个“系列”;而对于某些产品层次和种类更为复杂的企业,可能还需要在产品系列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形成“产品族”,其思路与系列化类似,本文不再进行赘述。4.识别各个
  •  鸠骨哀由
     发布于 2022-05-31 01:49:54  回复该评论
  • 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专项基金。该基金自1999年6月启动以来,共安排资助资金逾70亿元,其中2007年安排12.6亿元。创新基金为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三、基础研究工
  •  怎忘眉妩
     发布于 2022-05-30 17:04:47  回复该评论
  • 口2870亿美元,分别是1986年的484.4倍和57.6倍;进出口贸易实现了由1986年的逆差42.7亿美元到2007年顺差608亿美元的转变。高技术产品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2007年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商品出口总额的份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